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辽宁省1978~2008年的GDP和能源消费统计数据,应用协整技术对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并得到两者长期的协整方程。通过Granger检验,发现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发现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比较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期货市场的效率.以往对期货市场效率的检验均基于无偏性假设,本文则在传统风险溢价理论框架下检验我国铜、铝两个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效率.首先本文对风险溢价理论框架进行了描述,然后采用协整分析法,针对时间跨度从1周到6个月不等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进行了规范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铜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距最后交易日1周和2周时段上铜期货市场支持风险溢价假说,在风险溢价条件下具有长期效率,但当距最后交易日1个月以上时,铜期货市场不支持风险溢价假说,但并不能就此得出此时的铜期货市场没有效率的结论;距最后交易日1个月以内时,铝期货市场在风险溢价条件下呈有效状态.最后本文对实证检验结果给予了解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是我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1978年~2007年能源统计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进行了因果关系和协整性的研究。发现中国存在单向的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的因果关系,以及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的双向因果关系。短期与长期中能源结构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都要大于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能源领域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能源开发与节约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能源效率有所提高。1980—2000年,实现了以能源翻一番带动经济增长翻两番、以能源的低增长支持经济的高增长的目标,保证了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要。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明显  相似文献   

5.
能源消费结构是能源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这种影响的大小和趋势可能会随能源效率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但条件均值回归并不能反映这些信息。 本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对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 使用熵值法衡量能源消费结构均衡度, 并为了正确估计能源消费结构的作用, 加入技术进步、 制度因素和政府影响力三个控制变量, 使用固定效应面板分位回归模型和我国 2000~2016 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均衡度对能源效率在不同分位点均有正向作用, 在能源效率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地区, 这种正向影响相对较大; 将我国划分为东、 中、 西三大区域, 研究表明, 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的正向影响随分位点增加而变动较大, 中部地区这种正向影响则表现的更加平稳, 而在西部地区, 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则表现出相对平稳的负向影响。 因此, 我国应该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合适政策, 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来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三个指标共11个影响因素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岭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显著地与能源效率正相关,技术进步会提高能源效率;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会降低能源效率;煤炭消费比重提高也会降低能源效率,而石油消费比重提高则会提高能源效率。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和市场化均会显著地改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能源消费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有影响.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发现从短期看,三次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为正,影响大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但是从长期看,第一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效应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变动对其效应为正.第二产业变动对能源消费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而第三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短期效应为1.3162,长期效应为0.578.  相似文献   

8.
采用1981年~2007年数据,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国债对民间消费的效率,分析表明: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看,国债的存量和流量都促进了我国的民间消费;我国国债符合"凯恩斯主义"理论,"李嘉图主义"关于国债理论在中国不成立。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1953~2014年我国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二者呈现正相关;在长期,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了影响能源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姜磊 《电力技术经济》2011,23(1):31-34,49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互相影响关系一直是能源经济学领域关注的焦点。应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广东省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广东省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通过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判断存在经济增长到电力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山东省1978-2004年最终消费和经济增长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最终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单向因果关系,且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和短期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状况下,通过分析交通物流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可以探析未来经济的变动情况.基于协整分析,我们发现,短期内货运量大小的变化并不能反映GDP的变动.从长期的均衡关系看货运量的大小对GDP的变动有很强的解释能力,货运量变化的GDP滞后1年和2年弹性分别为0.23和0.13.通过研究还发现,虽然我国货运物流的调节配置能力增强了,但单位货运能耗增加迅速,这与建设绿色物流的目标相背离.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我国天然气市场及消费结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天然气市场、天然气消费引导、天然气价格、天然气管道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趋势及川渝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的走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对比分析了美国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测定的中国工业化水平与能源密度的协整关系表明,中国工业化水平提高1%,能源密度下降0.33%,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可能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提高,这与中国较低的人文发展水平相关,但随着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会促进能源密度的下降,从而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1981~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能源生产总量、GDP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我国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3E系统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经济、环境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同时对三对协整关系综合分析表明,长期内能源与环境、环境与经济具有良性发展趋势;短期内,面对结构性冲击。我国3E系统表现出极大的稳定性,在消化冲击的过程中会表现出长期协调发展的态势,表明我国3E系统的长期协整趋势和短期动态调整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能源消费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能源消费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化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会导致对能源消费需求增加1.641%。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存在着从城市化到能源消费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这表明城市化水平提高是能源消费量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据《2004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底,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比2002年增长了10%,2003年全球石油比2002年增长了10%。2003年全球石油生产量为36.9亿吨,较上年增加3.8%,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估计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1年。  相似文献   

19.
美国风险投资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军伟  李永周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8):131-133,136
文章用协整计量分析方法,对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风险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美国风险投资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关系的协整方程式,验证了风险投资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协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产业投资结构在向第三产业倾斜,而反映投资结构成果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并未大幅度上升,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却在上升.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我国三次产业的投资额与GDP进行了协整检验及因果关系检验,进而分析产业投资结构与产出结构不一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