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然而,在这种高速发展的模式之下却隐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外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会造成整个国家经济提升效率的下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缩小地域经济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对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素进行一定的研究以弥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地经济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阻碍与应对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师》2018,(2)
我国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著名的超级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大,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过正是由于国土面积广大,使得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这种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我国的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也会阻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度。因此对导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贸易顺差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发展问题引起学术界和决策层的重视。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缓外贸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本文从国际分工发展的新特点及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新趋势来剖析贸易顺差引发的外贸不平衡发展问题。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发展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将在充满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的环境下发展。对此,要从互利双赢的思路来看待贸易发展问题,以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来化解贸易摩擦,以促进全球经济在合作、竞争、创新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也是一样,平衡的发展是相对的,不平衡的发展是绝对的。毛泽东同志总结和创立了政治发展不平衡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经济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总结和创立了经济非平衡发展的思想,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邓小平的经济非平衡发展思想是对毛泽东的政治发展不平衡思想的发展,也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新贡献。这一思想对当前我国建设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振国 《经济师》2002,(11):213-213
由于WTO带给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成分、不同行业的机遇和挑战不同 ,加入WTO后 ,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发展不平衡、不同经济成分发展不平衡、不同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都将加剧。为缓解这种不平衡的加剧 ,中西部地区必须加快开放、加快非公有经济和农业经济及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和发展市场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夏锦文  章仁俊 《现代财经》2005,25(10):58-60
早在20世纪4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就提出了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之后又有很多的学者加入平衡和不平衡增长的讨论,然而有关平衡和不平衡增长的定量研究一直是理论的薄弱之处。本文以我国的产业发展为样本,在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度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确切的数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特征。这种不均衡发展格局与外商直接投资(FDI)分布的不平衡密切相关。文章利用相关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多种因素造成我国不均衡分布的外商直接投资是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伴随着区域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我国各种矛盾也不断涌现;比如贫富差距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户籍限制严重、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笔者运用所学产业经济学、教育学、西方经济学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平衡发展理论,简述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改革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走势——基于GDP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以来,虽然我国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区域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以及区位等方面的差距是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内生因素,区域经济政策的不平衡则构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外在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主体功能区的实施都将在短期内加大这种区域发展差距,同时又在长期内缩小这种差距,我国区域经济总体战略的实施在长期内也会缩小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0.
供给、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两支动力,供给、需求只有平衡,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目前经济领域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束缚了我国经济前进的步伐。深刻分析供、需内在的问题加以解决,供给启动需求,需求启动供给,努力使供需平衡,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房地产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发展不平衡的状态,通过对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现状的分析,将经济学理论和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现状相结合,联系我国城市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与特点,深入分析了房地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 区域经济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区域经济问题中,东西部①关系无疑是目前最突出和最重要的。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及不同的发展使命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综合考察可以反映出,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不仅是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导致了城乡不平衡发展,并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差距的扩大会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更会影响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如何由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的平衡发展,探寻各具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的失衡以及投资和消费关系的不协调上。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突出特征。引起我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可以将内外不平衡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但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内外不平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多管齐下,努力缓解我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上国内地区间自然地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也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区域经济增长率却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美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关贸易不平衡问题也随之日益加剧,成为影响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区域经济组织等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趋势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推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与美国高科技产品的技术贸易,才是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东部经济发达,西方经济落后,城乡二次分化严重等.虽然国家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仍存在.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分布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西部开发中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芙玲 《经济论坛》2004,(20):27-28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是城市化总体水平低,且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我国人均GDP在东、西部区域的分布特点是东高西低且呈两极分化走势,而我国的城市化分布也呈东高西低走势,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高度吻合,这说明两者之间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相关关系。我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以及现有城市在地区之间的分布差异,使我国城市化不可能采取同一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藏汇于民"、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及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等解决巨额外汇储备的方案,面临着一系列困境.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而造成经济外部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又在于我国经济内部结构上的不平衡.解决巨额外汇储备问题的根本出路可能在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不平衡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货币资金流动不平衡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区际存款分布的不平衡和贷款资金分布的不平衡, 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区域货币资金的不平衡, 影响货币资金流动不平衡的主要成因, 是由于商品买卖、劳务输出、直接投资、银行间资金拆借和证券市场的资金在不同地区流动效应而产生的。从货币政策角度来讲, 应从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的设立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 以改善我国区域货币资金流动的不平衡现象及由此而引起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