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财富的不断累积,个人金融业务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这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市场提供了机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个人金融业务是一座亟待开发的“沃土”,我国商业银行能否抓住这个机遇,顺势而为,是其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银行业的逐步放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个人金融业务,各商业银行都普遍认识到其重要性,加大了资金、人力投入。但是对比发达国家,我国个人金融业务还存在一些不足,银行应加强自身改革,借鉴国外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经验,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  相似文献   

3.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海 《新金融》2004,(1):26-28
目前,我国社会居民个人金融资产数量和品种越来越多,国内各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已经把个人金融业务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此,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前,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开始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也因此催生了低碳金融的发展,发展碳金融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理论分析,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碳金融业务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在汽车金融体系中的竞争优劣势,从而提出商业银行在开展汽车金融业务所进行的策略,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汽车金融业务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一个合理解决商业银行在汽车金融业务发展方面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乔伟 《中国金融》1999,(8):28-30
私人金融业务,在广义上是指证券、保险、信托和银行等机构为自然人提供所有服务的总称。在证券、保险、信托和商业银行业务实行分业管理、分业经营的条件下,私人金融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对城乡居民个人提供的包括储蓄、信用卡、消费信贷和代收代付等方面的银行业务服务。第...  相似文献   

7.
试论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金融业得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广义上讲,它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向社会各界提供的小规模金融服务,狭义上讲,它以居民个人为经营对象,商业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方位,多层次的金融品种和金融服务,以满足其融资理财需求的一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商业银行扩大业务范围,占领市场份额增加经营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企业单位为业务经营对象,不重视个人业务的开拓,这即影响了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发挥,也不利于居民个人融理财愿望的实现,实际上放了一个巨大的客户市场。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规模的上升,贸易金融服务手段从传统的贸易结算与融资,发展贸易金融业务已成为地方性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目标。本文针对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贸易金融业务从市场地位、团队建设及机制改革创新方面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各商业银行为了寻找和扩大盈利的商机,都纷纷将视线投向非传统业务,而其中又以个人金融业务为最佳,市场竞争已进入前所未有的状态。所谓个人金融业务,是银行以个客户为服务对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业务。目前,我国个人金融资产已超过7万亿。面对如此巨大的个人金融服务需求,各大银行都将以前单一的储蓄业务发展为传统储蓄、中间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以及个人理财等多项业务。今年初中国银行正式提出了“大公司与大零售并重”的发展战略,在国内银行业中第一次明确地将零售业务上升到与公司业务并重的位置,并将在支付、结算、外汇买卖、临时透支、贷款融资、经营投资和综合理财等方面为个人客户提供多层次、全方面的服务。中国工商银行也加快了“个人理财中心”的建设步伐。据悉,工商银行今年的个人理财中心将从目前的686个发展到1000个。该行还将选配1万名高素质的个便财客户经理,并从1亿个左右的个人客户中挑选出200万个,实行分类或销和差别服务。中国建设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方面,重点将住房贷款向60个中心城市倾斜,塑造建设银行统一的个人住房贷款品牌。据最新统计,建设银行今年个人住房贷款新增600亿元中,87%投向了60个中心城市。中国农业银行在去年底已将零售业务部改为个人业务部,并及时推出了诸如“银证通”、个人实盘外汇买卖金融新产品。不久,农行将推出以个人消费信贷为主的“金融超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从价值挖潜、职业人才建设、品牌设计再造与填补金融法律漏洞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私人金融业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春节 《新金融》2002,(5):41-42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变革层出不穷。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领域的竞争重点正从企业金融业务转向个人金融业务,而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则越来越受到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程度的影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开始纷纷推出新的举措开展个人金融业务。但要想立足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如何缩短与国际银行业的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主导地位,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金融得以很好的创新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而从本质上讲,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不仅能够降低交易环节的资金,还能提高我国融资的效率,使金融资金能够被合理的分配使用。而在面对金融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也为我国金融业务创新发展带来了滞后的形式,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如何做到创新更是目前我国金融界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游春  李新洁 《海南金融》2013,(5):69-71,88
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对于扩大内需、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消费金融业务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消费金融业务尚不能满足各阶层消费者需求。本文在分析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进行比较,指出其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最后从创新组织结构、加强产品创新等六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如何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形式,日渐为各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重视。我国敏感地探测到了碳金融未来蓬勃的发展前景,碳金融交易日益活跃。本文主要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在发展碳金融业务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基础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市场经济加快发展前提下金融创新的产物。衍生金融工具产生于美国,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目前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国际金融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上个世纪90年代才对国债期货、股指期货、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等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开展试点工作,虽然这些试点工作在当时因为存在不少问题大多归于失败,但它为近年来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和运用积累了经验。本文将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和发展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胡洁颖 《中国外资》2008,(11):18-19
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商业银行需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力。本文就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芳 《城市金融论坛》2004,9(7):34-38,43
近年来,私人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但与此同时,作为推动这项业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私人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也必须同步完善。本文认为,相对于公司业务和以储蓄业务为主的传统私人金融业务而言,现代私人金融业务具有其鲜明而迥异的风险特征。而对这些风险特征的忽略,导致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仍然沿用以公司业务为重点的传统模式,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型滞后于私人金融业务战略地位的转型。为此,作者指出,必须针对私人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重新构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并相应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9.
陈标  周长富 《金融纵横》2013,(11):58-64
随着信用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金融危机和"伦敦鲸"事件的爆发,揭示了信用衍生品的自我扩张机制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会不断累积风险。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必要性,提出信用衍生产品发展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且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针对信用衍生产品的高风险特性,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需要从机制和原理出发,借鉴国际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经验,在发展过程中应以利率类简单的产品体系为主,避免产品链条过长、产品结构过于复杂而形成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建设产品结构体系、加强管理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完善市场环境,推动其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金融业务在发展中还有不足 近年来,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个人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业务总量稳定增长,业务品种不断增加,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为全行提高经营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