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三大区域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不均衡。为评价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本文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域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相关的统计数据并进行因子分析,提出两个公共因子,计算出沿海三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在每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及综合得分,根据得分情况进行排序和比较。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技术产业在上海的转型升级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上海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入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及变异系数对上海2003-2011年的创新能力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同时对2011年上海及其他沿海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1年上海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呈现“U”字形变化的趋势,但创新产出能力并不高;在沿海省市中尚不具备明显的创新优势,创新能力低于广东、北京等发达省市。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带动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对江苏沿海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江苏沿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主要要着眼于五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贵州首次工业创新调查资料及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能力的调研分析,得出贵州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提出了战略高技术产业对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创新驱动模型,并建立了创新驱动函数模型,以武汉地区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展望2014年,从危机中缓慢复苏的各国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国际贸易争端也会进一步升级,给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新兴经济体的加入将使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更加白热化;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不足使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高端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撑环境也亟待完善。基于以上研判,赛迪智库提出:扩大内需与发展外需并重,拓展高技术产品市场;加大创新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高技术产业需求侧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7.
高技术产业集群能促进区域产业链升级和协同创新,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地区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分析,发现在区域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存在区域分割、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度差以及集群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的问题。因此,高技术产业集群需要因地制宜、促进两链融合以及统一产业布局,增强区域创新互补力等来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产业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体现。文章利用1999—2009年鲁粤苏浙4省高技术产业及4个分行业的统计数据,分别测度各省产业创新中技术进步因素对产业产值增加的贡献以及产业创新中的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东、广东、江苏、浙江产业创新共同之处是依靠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不重视技术消化吸收,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都偏低。这说明我国企业学习吸收能力还不强,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科研成果产出尚不能满足企业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核心驱动力来源于创新,而制造业正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鉴于此,文章采用南京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构建了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量化创新力与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南京市制造业行业的创新环境差异显著、创新趋势特征明显,高技术产业成为创新主体,基础产业应寻求突破,并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创新条件;整体上应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核心、基础产业为保障的制造业创新结构。  相似文献   

10.
赵航 《改革与战略》2011,27(5):158-160
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文章以市场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了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作用,并实证研究高技术产业中市场结构和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障碍,提出了减少过度竞争、消除行政垄断、构建成果转化机制、健全投融资政策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和加大国际合作等旨在改善我国高技术市场结构和提高我国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文通过构建技术创新倾向指标,对中国工业行业技术研发策略的理论实证分析发现: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企业规模、政府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是影响各行业技术创新倾向与规模的主要因素;政府在进行财政补贴时,主要倾向于技术水平高、企业规模大以及技术研发投资规模高的行业,而对于产业特征、银行融资规模这两项指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产业特征,企业规模对行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策略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胡俊峰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12-16
在当前资源与环境约束性日趋严峻的背景下,高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由物质投入推动转向创新要素推动是必然趋势.文章从禀赋科教资源优势明显,创新氛围基本形成,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和能力已基本具备等方面分析江苏省高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有利条件;并研究江苏省高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存在的障碍与成因,包括对引进大项目的过度偏好,外资企业比重过大,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软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滞后等问题.提出推动高新区由开放优势向科技创新优势、向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钟荣丙 《科技和产业》2011,11(10):36-40
就经济发展而言,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比前沿技术、尖端技术更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及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而其中的关键是明确政府定位。本文在参照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提出了江苏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了江苏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依据四个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情况进行评价,得出江苏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呈苏南、苏中、苏北三级阶梯分布,并解释了各市科技发展中的弱点。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升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人才战略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超 《科技和产业》2008,8(4):49-53,73
当前,尖端科技产业日益成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增强我国尖端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人才战略管理是我国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系统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创新人才在尖端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人才战略管理模式的构建、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人才战略管理的实施对策等基本问题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我国尖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质,并从操作层面上展开行动。  相似文献   

17.
朱杰敏 《科技和产业》2022,22(10):104-111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围绕政府、高校与企业3个主体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于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政府长期的科技支出与教育支出均能够促进江苏省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但短期内加大教育支出并不能立竿见影;适当增加高校在校生人数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发明专利的产出,提升江苏省科技创新水平;企业可适当加大对企业内部的R&D经费投入,促进企业创新性成果的产出,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分析自主创新能力内涵,给出房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FUZZY理论建立了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提高我国房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检索核心竞争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系统;在分析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与江苏、浙江和四川省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低,结合安徽省省情提出提升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0.
潘平  刘玉美 《改革与战略》2011,27(12):152-155
文章从产业集聚规模、产出效益、主体特征、外资依存度、外贸出口方式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上海嘉定和杭州萧山汽配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文章认为,长三角地区汽配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加强协调,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汽车零配件产业带;借鉴优势、防范风险,提高汽配产业集群质量;围绕国内国际需求,巩固现有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高度和国际竞争力;联合开展科技研友,抢占低碳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制高点;优化企业投融资环境,促进民营资本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