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和谐的一种重要反映就是城乡和谐.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和谐的路径.只有以城乡统筹理念为指导,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胶东半岛是山东的发达地区,拥有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并不高.文章结合胶东实际,统筹全局,创新思路,走组团式城镇群之路、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次尽胶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靠路径.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社会和谐的最好保证。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最大效益。在城乡一体化推动下得以较好解决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反过来又有力地支持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因此,做好城乡统筹就业社保工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既是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城乡一体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898年霍华德就提出了该思想,随后很多专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完善。新型城乡形态下的农村建设实际上就是城乡一体化思想下的城乡空间融合的过程。新型城乡关系的建设需要遵循三条基本规律:S曲线规律、大城市超小城市规律以及协调发展规律。城乡一体化目标下的城乡整合需要做到:统一规划空间、互补城乡功能、区域相互协调等。发达国家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为我国的新型城乡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创新城镇片区管理模式,促进村镇融入城乡系统,改造传统农业融入城市,村庄归类与分步规划。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三步走"的实施方式是比较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张乙方 《魅力中国》2011,(17):113-113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我国新时期处理城乡关系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时代的语境和国内的发展提出了城乡和谐发展需要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的问题;构建城乡产业一体化新格局的时代紧迫性是问题的溢出效应所致;构建城乡产业一体化新路径是破解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东北三省城乡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晓红 《改革与战略》2011,27(11):112-114
近年来,东北三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然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仍然是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结构,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的一体化。文章在分析东北三省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城乡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等加快推进东北三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三角是广东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地区,其城乡一体化必然要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面。本文就珠三角城乡一体化模式、一体化雏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城乡一体化推进的方向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登国 《乡镇经济》2009,25(11):91-94
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乡一体化研究的核心,通过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明确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动因,有助于制定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为各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产业发展、城乡利益差别、政府利益驱动、政府制度、信息化等,它们共同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乡一体化是绿洲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本文认为,当前根植于交通网络的城乡两地三次产业互动是绿洲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浅析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建设的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城乡建设与城乡发展同步,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整体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水平,为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供有力的载体支撑.山东省寿光市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了很多实践和探索,笔者通过对寿光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的分析,提出今后寿光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并为其他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珠三角城乡一体化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勃 《特区经济》2010,(8):33-34
本文从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珠三角地区进行研究入手,通过对该地区城乡一体化选择的路径即非均衡的发展方式进行分析,揭示出由于珠三角地区依赖的这种模式所带来的缺陷,特别是此模式在金融危机下城乡一体化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并以此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城乡一体化道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考察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并提出了在新时期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三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吴业苗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8):95-98
为消弭城乡二元结构和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国家政治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并将社会事业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蕴含丰富内容,其逻辑起点在于农村人共同需要的公共事务。因此,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制度建设一定要围绕农村公共事务进行,同时还要在价值取向、供给主体、主要领域和内原动力等方面把握好其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13.
城乡一体化问题逐渐被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然而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武汉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探索过程,在借鉴典型的苏州模式基础上,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理论分析了现阶段武汉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通过选取三级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了武汉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探索出一条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城乡物流一体化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物流一体化就是统筹规划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促进城乡物流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发挥城乡全域物流系统的战略协同效益。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的物流状况为例,分析了物流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提出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林巍  黄玥 《特区经济》2010,(10):59-60
城乡协调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而迅速成为目前不断被关注和跟踪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测评,寻求建立使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为河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鹏 《新西部(上)》2007,(5X):17-17,49
发展农村客运交通、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配套工程。该文在分析农村客运交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农村客运交通的出路在于城乡客运一体化,并讨论了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各地政府都明确了城乡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生活发展、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城乡社会发展、城乡资源发展等一体化问题。阳泉市,一个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工业城市,在山西、在中西部地区具有鲜明的有利条件,应作为山西和中西部地区率先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试点城市。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骞文  李恒吉 《发展》2013,(3):79-81,115
本文选取21项评价指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为基础的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法和GIS技术,对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在甘肃区域内,兰州市和嘉峪关市处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优化发展阶段,金昌市、酒泉市、庆阳市、天水市和平凉市均处在扩散阶段,白银市、武威市和定西市处在城乡一体化的起步阶段,张掖市、陇南市、临夏州和甘南州处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准备阶段。评价的结果与现实状况较为耦合。同时,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各市州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格局。同时本文提出了推进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城乡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以农业为基础、工农业并举、城乡兼顾的发展战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改革城乡关系的战略举措,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准备。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体系的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提出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当前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农村公共服务结构不够合理;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决策方式不够科学;考核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创新理念、转变观念,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多元化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等措施,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