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高 《证券导刊》2014,(13):16-16
不破不立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就像一个负重前行的旅人,担子越来越重,这种情况下,还不如放下包袱休整一下,然后再轻装前行。具体来说,过去几年的政策刺激带来了诸如债务上升、房价上涨等诸多负担,此时长痛不如短痛,还不如容忍短期经济增长下滑,让市场出清,从而换来长期的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2.
陆冰然 《证券导刊》2014,(30):53-54
国内电解铝行业近几年来一直维持着供给过剩的局面,伴随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的需求下滑,铝价持续下行,行业大面积亏损已成事实。我们判断,随着铝价的持续下跌,行业从政策方向到运行层面已进入被迫改变的临界区域。之前阻碍市场出清的政策性因素料将逐渐弱化,在市场化力量回归的背景下,行业出清有望开启“现在进行时”。  相似文献   

3.
言论     
《中国信用卡》2008,(7):5-5
“其一,中国的宏观经济依然向好,政府工作报告已提出经济增长控制在8%,CPI增幅控制在4.8%;其二,去年至今年是上市公司业绩提高最快的一年,公司回报率大大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极大改观;其三,市场监管大大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有很大改善,市场风险正在降低。”  相似文献   

4.
2008年12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会议提出了9条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被称为金融“国九条”。 “国九条”包括了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及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等内容。“国九条”将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和股市运行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5.
财务顾问:看上去很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雄争霸,谁主沉浮……处于“战国时代”的中国财务顾问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正在成为一个很有前途的市场。很多人看好这个市场,希望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有人甚至雄心勃勃,想做这个市场的老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外汇管理》2006,(1):10-10
1、中国经济:GDP增长减速通货膨胀增压 核心原因是中国“世界工厂”的负荷沉重。GDP增长比2005年减速概率100%,CPI高于2005年概率60%。“世界工厂”潜力爆发使过去几年中国经济表现得出人意料的强劲,但也引来反弹。一端,石油、铜、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将其供给量调整到合理水平所需的费用可称为微观调节成本。由于存在微观调节成本,传统分析中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均衡中心心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一个“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社会就业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可能再对其作出调节。“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存在,使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市场成为一种特殊的“连续非出清市场”,其直观表现即经济运行中经常性地存在两个层面的就业失衡;根源于有效需求不足的 “需求短缺型失业”,与存在于市场均衡就业区间内部的“区间内就业失衡”。前者可通过实行各种扩张性经济政策予以消除,后者则一般需采取多种特殊政策措施方可有效应对,其中,积极扶持和促进个体经济发展对有效化解“区间内就业不足”,从而减轻就业压力具有独特作用,因而尤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迄今国内研究尚未系统剖析人力资本在资本市场中的价值,本文基于中国A股市场考察人力资本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通过回归和投资组合分析证实存在人力资本溢价,即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企业股票收益率越高,人力资本是影响股票收益的风险因子。从“风险传播”“价值增长”和“信息传递”三条渠道剖析人力资本溢价内在驱动机制,丰富了人力资本溢价理论解释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本溢价更显著;融资约束和披露职工信息在人力资本溢价中发挥“促进作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人力资本溢价中发挥“抑制作用”;劳动力市场规模越大越容易削弱人力资本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本文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了新视角,为企业、国家重视人力资本贡献了股票市场诠释。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经济总体态势良好,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小幅回调既有基数因素,更是主动宏观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这与市场此前普遍担忧的“二次探底”有本质区别,更不存在所谓的“滞张”,而是为中国经济如期展开新一轮的可持续增长固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11年稳定价格总水平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重在调总量;财政政策仍然坚持积极的取向,重在调结构;经济转型仍是2011年的主线,并将加大改革攻坚力度。  相似文献   

11.
巨额存差的存在有着两个意味: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的功能已被极大地弱化了,“脱媒”现象日益显著;二是现在受管制的贷款利率并不是反映实体经济对利率真实承受能力的均衡利率水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数据证明,中国当前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是由中国当前人口特征和低城市化水平所决定的必然选择。低人口抚养比和低城市化率共同造成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收入缓慢增长,这些又进一步导致了资本的快速积累和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然而这两种因素也决定了较小的国内市场,因此市场出清的唯一途径就是出口。根据人口转型和城市化发展步伐来看,中国的出口导向型模式还将持续至2025年左右。  相似文献   

13.
《投资与理财》2014,(24):60-61
“贬值!贬值!再贬值!这是市场对日元近期走势的描述。由于“世界正被抹平”,日元贬值已在中国市场激起阵阵涟漪,宏观上对中国出口、经济增长、股市等都有影响,微观上在日旅游、购物、留学将会更便宜,吸引更多国人。自2012年底,安倍晋三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日元贬值。11月25日,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日本央行将持续实施量化质化宽松政策(QQE)1直到实现2%通胀目标。  相似文献   

14.
2011年以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迹象,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未来。。段时间将逐步企稳,未来30年仍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悲观的观点则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持续减慢,更有甚者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硬着陆”。为此,笔者将详细剖析中国宏观经济的近期走势,分析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增长潜力,最后探讨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书评     
《金融纵横》2009,(12):I0047-I0047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 本书全面解读了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从宏观走势及决策逻辑,到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金融市场的种种病兆;分析了过去十来年中,中国宏观及产业经济曲折前行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勾勒出了“中国式成长”的线条,同时也给出了富有勇气和穿透力的解读,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当下的经济之路,也看到了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6.
《深交所》2010,(4):14-18
祁斌:关于资本市场发展的三点体会:第一,资本市场20年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规模已居全球第三。发展的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中国经济的崛起,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二是不断推进的改革促进了资本市场发展;第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要服务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张杰 《中国金融》2007,(20):88-88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全球经济贸易规则已然“外生”存在,我们面临的冲突和妥协不是重新订立规则,而是调整既有规则的问题;同时,也是更重要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实力和财富积累的迅速上升期。这意味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能具有非同寻常的制度变迁含义:“2001”或许是中国与世界体系最终达成历史性妥协从而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契机。从这种意义上,我们或可将其称之为全球经济联系发展进程的“2001转折”。  相似文献   

18.
张晓晶  刘磊  李成 《新金融》2020,(1):6-13
本文分析了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信贷本质上是借助实体经济活动促进增长,若出现错误配置.过多的信贷将不能带来更快的增长。本文通过对美英日德等发达经济体150年来的杠杆率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发现,杠杆率具有长周期特征,大致呈现三四十年的变化周期。中国改革开放40年至今,宏观杠杆率基本处在一个周期的峰值附近,因此,去杠杆成为必然之选。在政策层面,中国去杠杆过程需稳中求进,要将强制性的市场出清作为去杠杆的前提.警惕強调宽松环境下的去杠杆,故总体上需保持偏紧的货币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家》2014,(2):142-142
光远看经济V:春节期间新兴市场的动荡以及国内流动性的紧张,验证了去年我一直强调的“管理好流动性,管理好钱”是2014年的头等大事。金融危机的最后一波“新兴市场陷入危机”已经上演。但中国今年出现全面危机的概率不大,经济增长也不会出大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房地产和企业债务是中国2014年最需要关注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乐观主义者坚称,中国房地产业正在经历与前几次房地产市场回落类似的“调整”。但更清醒的看法是,由于影子银行助长了过度建设、推高了杠杆,此次的市场回落将更加严重、更加系统化。过去15年,中国一直以房地产和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眼下中国大概正处在这一增长模式的尾声的第一阶段。金融市场的定价未能充分反映出其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