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分析了委托代理关系基本矛盾在国有企业中四个方面的特殊表现,即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的特殊性、委托人和代理人各自行为的特殊性及行使监督权的委托人行为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特殊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分析了委托代理关系基本矛盾在国有企业中四个方面的特殊表现,即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的特殊性、委托人和代理人各自行为的特殊性及行使监督权的委托人行为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纳入委托代理理论视野中,以客观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为分析激励问题逻辑起点,针对代理人可能存在败德行为的问题,主张调整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产权结构安排,重新界定现存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代理人的角色,转变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关系格局,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在激励运行过程中形成“双赢”格局。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纳入委托代理理论视野中,以客观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为分析激励问题逻辑起点,针对代理人可能存在败德行为的问题,主张调整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产权结构安排,重新界定现存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代理人的角色,转变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关系格局,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在激励运行过程中形成“双赢”格局。  相似文献   

5.
在托收业务中,代收行是委托人的代理人,委托人与代收行就托收事宜分别做出了意思表示,并且意思表示达成一致,他们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合同关系.托收行和代收行之间是共同代理关系,托收行接受委托人委托缮制托收指示,选任代收行;代收行按照托收指示向受票人提示付款或承兑及其他行为;他们均为委托人的代理人,均以委托人的名义,在该托收中处理不同的事务,分别对委托人负责.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条件下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是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各自可能出现的各种行为选择,以及最终双方博弈形成的纳什均衡,然而,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状态并不符合传统理论中的假设条件,则委托人和代理人必然会在行为选择上发生偏移。因此,对股权分置条件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主体行为选择的偏移一一阐述。  相似文献   

7.
朱赫 《商》2014,(7):69-69,60
中石油高管集体落马事件,再一次暴露了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漏洞和制度的不健全,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链复杂,初始委托人缺位,行政干预等特殊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可以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自身信息优势,机会主义行事,形成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8.
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之间是一种基于资产经营责任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不同,导致双方存在利益冲突。代理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常常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时委托人需要通过一个代理人(财务总监)来加强对另一个代理人(经营者)的监控。  相似文献   

9.
基于博弈理论的委托代理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辰  张艾琪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7):260-261
委托代理理论是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研究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使代理人的努力水平符合委托人的利益。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无法避免监督问题。监督与否与其力度直接影响委托、代理双方利益获得。从静态博弈和重复博弈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委托人监督与否、代理人经营利益目标的决策策略。  相似文献   

10.
邹娜  董沛武 《商场现代化》2006,(34):296-297
在创业投资运作过程中,投资者、创业投资家和创业者为了达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通常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形成创业投资体系中的双重代理风险。本文运用企业委托代理理论对创业投资的委托代理关系及由此导致的代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委托人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中设计有效的治理机制来提高风险投资效率,从而为我国创业投资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1结构化金融市场中的多重委托-代理模型在传统经济及政治理论中,一方需要为另一方利益而作为时,就产生委托-代理问题。该模型的要素包括:1)要求代理人执行的行为对委托人有利。2)该行为需要代理人付出成本去执行。3)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须付出极大成本去考察代理行为,  相似文献   

12.
国有资产中蕴含的公共产权属性决定了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的特殊性:法律信托关系的所有权委托代理、行政性委托与资本性委托并存、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双向多层次的委托代理链。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以期为国有资产委托代理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孙拥军  张振 《商业时代》2006,(31):37-38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研究所有者与经理人的合作关系,指出所有者与经理人具有双向的委托代理关系,同时补充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一般定义。  相似文献   

14.
委托代理制的最优状态及优化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的两权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不同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委托代理模型阐述了委托代理制的最优状态,指出追求最优状态的关键在于降低代理成本,并结合现状提出了降低代理成本、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对代理人的监督,随着代理人控制权的增强而不断弱化,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委托代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所有者及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只有加强对代理人管理者会计行为的控制,才能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弱化代理冲突,保障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 一、关于委托代理 (一)委托代理的具体表现 用代理制取代所有者控制是企业制度的一大进步。代理关系作为一种契约关系,是指在如下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一个或多个委托人雇佣另外一个代理人,并授予后者以进行决策的权力,促使其按约完成某些活动。现代企业中的委…  相似文献   

16.
委托代理关系普遍存在于现代企业之中,本文分析了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冲突的两个主要根源,利用博弈理论构造了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对最优解的分析阐明了激励机制的设计原则,最后据博弈模型给出了改善委托代理关系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根本原因。固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的诸多问题: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委托人监督控制力不够;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责任风险不对等;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利益不一致,导致了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效;同时提出了治理对策:加大监督力度,使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最大限度的对称;明晰国有企业产权;积极设计经营者的报酬机制,促使经营青与所有者利益相容;营造充分的竞争环境,强化市场竞争计代理人的约束。解决了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代理人才有动力去有效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企业是由一系列代理关系组成的契约网络。这种代理关系由企业管理者与资源提供者、企业雇员和社会等之间的代理关系组成。代理理论是研究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权责关系如何体现在契约中的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延伸,即在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人的因素,研究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如何制订契约合同,以此来对委托人及代理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代理理论对财务会计有深远的影响。一、财务代理理论对现代会计分支之一的财务会计的影响首先,现代企业的核心机制是代理关系机制,企业实质上是一系列代理契约的集合体。企业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委托代…  相似文献   

19.
在委托-代理框架下,本文以企业业绩(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立足点,建立了双重委托代理模型,并根据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特点,研究了在外部监督模式下经理人、监督者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博弈过程;通过研究经理人的最优行为选择过程,探讨了监督者如何实现最优监督以及委托人如何确定最优激励程度、最优惩罚力度,以达到经理人减少甚至杜绝采取投机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诗旭 《财贸研究》2005,16(4):123-124
一、企业内部原因 1.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根据契约理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代理人(受托人).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委托人将资产的使用权以契约形式转让给代理人(受托人),契约(代理)关系即宣告成立,在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便表现为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作为委托人拥有剩余索取权,其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要求代理人在经营过程中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