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土地则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土地管理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制度,没有土地管理制度的服务和支撑,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新命题。现结合菜芜市情况,对土地管理制度如何保障和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我看来,"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重心,是"牛鼻子".城镇是社会的缩影,新型城镇化所涉及的任何一项改革,比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税制度、公共服务制度、乡镇机构制度等,都会拔出萝卜带出泥,是实现从小而大、由点到面推进改革的最佳途径. 因此,我们应当对新型城镇化有一个常识性的基本判断,坚持一种区别与传统城镇化的价值导向,否则,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城镇化迷失方向可能会引起一场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3.
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人的城镇化",顺利解决几亿农民的身份转换,在城市里就业创业安身立命,享受城市文明,是一项十分宏大的民生工程。需要打破现有的制度框架,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保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深入细致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不仅仅是城市自身现有的户籍人口,还包括外来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角,是大量进城的农民,因此相应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政制度,应围绕这一群体进行全面调整。这种调整要进行复杂的制度设计。现在人们谈的土地制度改革,基本上都是要把钱  相似文献   

5.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并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人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条件并对其具有决定性影响。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把握好人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重点是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完善市场机制和强化政府治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和促进农民市民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土地基金的征管与土地收益分配问题,是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城镇化推进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深圳市2007-2017年国有土地收支数据,对土地基金的来源、变化趋势和收益分配进行定量分析,总结目前深圳市土地基金制度和城镇化推进政策特征,探讨目前深圳市现行土地基金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为国内其他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和实例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3—2017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加入中介效应的SYS-GM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中介效应并未显现,但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中介效应,技术创新能够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来改善新型城镇化质量。总体上,户籍制度创新、土地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创新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技术创新、户籍制度创新、土地制度创新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金融制度创新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因此,应持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因地制宜出台创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金融制度政策,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日前表示,要在城镇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对土地制度进行适度的改革,来适应当前的城镇化的进程.胡存智表示,要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地矛盾,协调好土地利益的关系,这里面涉及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改革土地征收制度,包括缩小征地范围,严格征地程序,对现行工程,大新工地设置提供土地标准、改革土地的制度.第二个改革完善集体制用地的制度.第三个方面深化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它所有权的实现方式和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相似文献   

9.
《辽宁经济》2014,(11):4-11
辽宁城镇化目前最急需解决的战略层面的模式应选择:同步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集中型渐进式的扩张模式;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型的推进模式。为了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报告提出八条政策建议:政府城镇化工作考核应重质量,遏制土地规模过度扩张的趋势;适当收缩战线,提高城镇化效率;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权威,避免城镇化建设的随意性;全面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实现对县域城镇化的直接支持;合理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效解决城镇化相关的土地问题;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市场对城镇化的主导作用;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村屯改造,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夯实基础;建立以居住证为依据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有序推进公共产品均等化。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传统性与现代化的紧密统一.规范政府行为是内在要求,生态性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新型城镇化实现的路径主要有既有产业的升级、改造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培育,打破户籍、土地等制度性障碍,控制城镇化节奏和注重质量.  相似文献   

11.
农地流转一直以来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两股一改"是成都市温江区创新的一种新型农地流转改革模式,开创了农民持股进城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通过集体资产股份化、集体土地股份化改革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的方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地整改重组,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制度改革最根本的目标是要将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为经济发展转型和可持续的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正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至此,一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改革拉开了序幕。区别于旧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再是简单的征收耕地、农民进城的拆建运动。李克强总理一再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从根本上揭示了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所在,就是从改革基本生产资料提供方式入手,通过土地流转重新调配农村土地资源,并且打破城  相似文献   

14.
努力实施旧城改造、新城拓展和农村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实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土地储备制度,是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提高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调控能力,缓解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地制度的改革设想: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特区经济》2007,(8):137-138
本文设想了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具体运作办法、实行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现实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过渡和实行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对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进行了探讨和思考,认为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农地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实现“效率提高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土地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表面上是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根源则在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问题,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制度性障碍.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突破城乡土地二元分割,推动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唐礼彬 《特区经济》2008,(4):131-132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工退出土地进城安居,本文对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总体思路,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与政策措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本研究成果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的内核是人的城镇化,但其实际推进过程远远赶不上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还难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带来的生态问题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健康损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受侵导致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能力减弱,解决的路径在于做好城镇化的科学合理规划和优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9.
马勇  杨喆剑 《特区经济》2014,(2):211-212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土地问题。实现土地资源有效整合的关键就是将农村土地流转起来,达到城乡统筹的目的,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新视野,通过理清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的相互关系,提出新型城镇化对土地流转的新要求,以期为土地流转未来的实施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极大阻碍了农民通过有效利用土地来增加收入,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已成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迫切需要。本文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甘肃现有的征地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农地承包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甘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