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思维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1):206-207
青少年网瘾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他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许多危害,分析了网瘾带给青少年负面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推广与普及,网络游戏也随之发展,许多青少年产生了网络成瘾等不良情况,这对现实人际关系的较为广泛和严重。研究青少年人际关系与网络成瘾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求得解决现当代网络成瘾情况严重的问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25份有效问卷,对游戏时长、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网络成瘾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并得到以下结果:(1)网友关系与网络成瘾程度相关显著,呈正相关;(2)同伴关系与网络成瘾程度相关不显著;(3)同伴关系与网络成瘾程度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对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符丹 《中国报业》2012,(12):203-204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作为当代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自身身心的发展受到了万分关注。其中,心理发展是否健康就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些调查资料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最大,家庭环境、家庭人际关系等因素紧随其后。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网络成瘾问题也愈加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网络成瘾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出较强的传染性,个体的不良行为习惯将影响整个青少年群体的教育质量。本文从行为角度出发,针对隐性成瘾行为,实证分析了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网络特性、网络使用效能、网络行为偏好、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受干扰程度这四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分析青少年网络依赖成瘾的各方面原因,提出了依靠家庭、社会及自我三方面的引导,矫正策略。  相似文献   

6.
《品牌》2015,(2):38-39
本研究以某二本院校作为代表,利用问卷和调查筛选出网络成瘾个案,运用问卷、量表和访谈等个案研究方式,对网络成瘾现象的成因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在深层原因,为高校网络建设和网络成瘾干预提出建议。结果发现:1.网络成瘾因素分析,其人格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影响被试对于网络的沉迷程度。2.根据个案研究,提出了网络成瘾的成因模型。学校应针对不同的网络成瘾原因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帮助成瘾者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青少年面临学习适应问题、人际交往、婚恋及性心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和学校、家庭、社会及青少年自身都有密切关系,并提出了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家庭关系视角,运用CFPS2018数据,分析亲子关系是否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且亲子关系在二者之间既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又发挥负向调节效应。具体而言,部分中介效应表现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影响亲子关系进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即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底层劣势的形成路径;负向调节效应表现为亲子关系越好,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正向关联越弱,即亲子关系同时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底层劣势的改善途径。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公平,既要不断缩小社会阶层差距,更要注重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9.
手机对未成年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一旦手机成瘾,将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带来消极影响。为此,从法律保护的视角出发,我国需尽快专门立法,不断加强网络管理和社会监督,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和家庭教育,也是预防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成瘾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作者在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法,认知行为疗法,解决焦点短期疗法,药物、心理干预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11.
刘愫  雷秀雅 《中国电子商务》2010,(10):162-162,164
家庭教养方式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外研究者对于这一领域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心理学家在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属性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及生态系统模型这五个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探究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内容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丰富。本研究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认为家庭教养方式研究在本土化的研究及研究方法上,在对特殊家庭的教养上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我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进入教室、宿舍、家庭、实验室、办公室及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如同其他科技成果一样,也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网络文明的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高校的大学生是第一个,也是比例最高的一个接受网络的群体。由于网络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一、网络成瘾的界定及主要表现形式网络成瘾也如同赌瘾、毒瘾一样,俗称网瘾,又叫网络依赖或互联网成瘾症。它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和迷恋网络,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甚至恶化、学习能力减弱、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的一种状态。十年前,美国匹兹堡大学的Kimberlys.Young,将网络成瘾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的个体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而形成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他提出了诊断网络成瘾的十条标准,并认为只要具备其中的五条以上就可以断定为网络成瘾。这十条标准是:①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②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③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④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⑤一旦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⑥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⑦为上网宁愿失...  相似文献   

13.
《商》2015,(46):293-294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转型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当前互联时代,青少年和互联网的偏差结合衍生出了一个新的群体——网瘾青少年群体。本文秉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观,运用"人在情景中"的理念,选取了浙江省温州市某初中生作为案例进行介入研究,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了完整的介入,对自己介入的过程做了介绍,最后对整个介入做出了总结和反思。从介入进程和效果来看,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可行性,但也有诸多需要反思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网瘾”行为干预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虎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67-67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社会各层面,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负面效应,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探究其摆脱网络成瘾的办法,将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那么,在当前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针对青少年的"网瘾"行为进行有效干预机制,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提供给人们各种便捷,又存在着让人痴迷的危险.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其中13岁-22岁的大中学生网瘾现象最为严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急骤增加.网络成瘾者以上网为生活重心,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孤僻、烦躁不安、无端发脾气,甚至打骂家人,自杀等不良心身和行为反应.青少年网络成瘾带来的危害性必须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它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网络成瘾问题也随之产生,它像海洛因一样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本文提出影响网络成瘾的四个因素,提出了开展数字生活实践的方法。以期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应用,让网络成为青少年有效生活、健康生活、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商》2016,(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竞争压力的日趋增大,人际关系的冷淡,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碍问题。青少年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对今后进入社会起着重要作用。而心理障碍对青少年的危害已引起各界学者的关注,纷纷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角度出发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还亟需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技巧,提高青少年认知能力,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瘾的状况,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客观原因,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网瘾伤害事故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陈亚丽 《中国报业》2022,(18):38-39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电视节目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着重分析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并从青少年节目与校园和家庭融合、与不同媒体形式融合、与不同元素融合三个角度,对青少年电视节目融合创新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掌握网络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防止网络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优势增进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针对网络特点不断改进教育方式,逐步形成学校引导、家庭监督、社会支持的立体式教育格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理智面对网络带来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青年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努力开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