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纯文学有其语言、情节、内容、主题、阅读和受众等独特要求,我国的纯文学因受时代和社会生活转变的影响,已由高峰跌入低谷,其原因在于:(1)因改革转型突然进入半商业社会;(2)知识分子的缺席;(3)国际的市场化因素;(4)电视和网络的出现。因此,中国纯文学的出路在于,作家应创作出既能让读者接受,又具有艺术品位的真正的文学作品,力求做到雅俗共赏。同时,文学期刊要进行改革,真正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  相似文献   

2.
胡冉华 《企业家天地》2007,34(6):147-149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存在,也有着白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反映出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对于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这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社会思潮,从而引导好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处理矛盾。因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等带来的社会诸多不和谐问题,均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的文本中,一切有关“家”的叙述无不先天地隐喻着关于中国社会和政治以及中国文化精神的某些基本事实。巴金的《家》以新文化伦理为参照,准确地把握了整个家庭生活和时代生活的内在联系,艺术地展示了“五四”时期新旧文化嬗变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受到关注,这是因为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强烈地、持续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从而造成了中国人在文化层面上的精神“磨难”,引发了种种偏离现代化追求初衷的社会后果。在探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时,一个不能回避的实质性追问是,如果物质现代化的实现不能够导致精神处境的普遍改善,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如何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5.
翻开服装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服装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服装有如一面镜子,它体现着社会、经济、战争、和平、文艺、科学、并为社会所关注。本文就服装、社会与人三者之间展开叙述:服装以人为目的,在社会环境中表现人的精神、心态、个性及对美的追求,它使生活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以降,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出现“亘古未有之大变局”的,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化在遭遇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商业-工业明这一异质化深刻冲击下经历了一场趋向现代化的结构性转变,这一转变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转型尚未完成和持续,至今仍在持续、深化并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此,本将对近代中西化接触、碰撞、进而逐渐融会从而导致中国传统化出现的结构知识性转变及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作一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7.
莫里哀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和最受欢迎的西方戏剧家之一。中国译者译介他的戏剧作品,同时也为中国读者塑造了他的富有战斗精神的中国形象。莫里哀在他的喜剧中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以滑稽的形式揭露宗教、封建与一切丑恶事物的反动面目。莫里哀与同时代的中国戏剧家李渔在喜剧观念和创作上很接近。他们的作品忠实于生活,反映出人民心声,具有民主思想。中西方不同的喜剧观念和东西方观众对喜剧的欣赏习惯不同,使他们的喜剧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及实践。指出其为在中国实现法治社会,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体制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推动了中国政治与法制近代化。宋教仁为达到目的而终生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相似文献   

9.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大学承担着建设和谐文化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的"无家可归"造成了作为承载着社会文化因子的个体之于整体社会文明的归属感缺乏,使建设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体缺位。为此,大学建设和谐文化应全面加强大学生归属感教育,即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充分突显大学生主体价值;以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为主体,充分彰显大学生主体精神;以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充分张扬大学生的主体个性;以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大学生的"诗意栖居",培育具有和谐精神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商界小说的身影几乎闪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其价值取向、思维观念和审美特性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深刻的嬗变。近二十年来,商界小说创作更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一种精神呈现,一种积极的现代性的追求。它一方面坚守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知识谱系、精神原则的意义关联和有机转换,另一方面又以“断裂”的形式为存在表征,充...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纯粹理性在理论上的解决必须回到实践中,这就是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根本任务之一。纯粹实践理性本身的实现才是纯粹理性在实践上的完成。康德对纯粹实践理性的实现指出具体的道路或步骤,即实践理性的对象以及其对象得以实现的保证。这在康德哲学中分别是至善问题和三大悬设(公设)的问题。比较了康德与亚里士多德至善概念的主要异同,最后给出解决康德伦理学的解释学路线,即康德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财政支农支出本应是财政总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农业的自然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以及公共财政的本质属性共同决定的.但是我国的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改革过程中是不断下滑的,而这一现象又伴随着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所以本文认为,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纯收入变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并调整其结构是扭转农民纯收入增长停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平面设计中的纯粹性是一种深厚的审美境界.纯粹的境界是真诚和自然,它像一只无形的手随时指导着平面设计的创作过程.作为平面设计的一种语言特点,纯粹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大陆省级区域2000-2011年的面版数据为例,综合运用修正的DEA模型、变异系数、核密度函数、空间自相关、重心等方法,对各省星级饭店的各项效率进行时空分析,最后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区域经济对各项效率的深度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星级饭店是当前旅游业中技术效率较高的行业之一,2000-2011年省际星级饭店总效率受纯技术效率驱动.各项效率的发展差异总体上减小,星级饭店总效率的核密度曲线表现出单峰的特征,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核密度曲线表现出多峰特征.总效率与规模效率表现出与省际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空间分布态势,纯技术效率表现出与省际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空间分布格局,纯技术效率的重心相对于总效率与规模效率,更加偏东.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区域经济对总效率与规模效率有一定的正向冲击,纯技术效率对区域经济表现出长期波动的响应特征.未来需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增加科技、人才、资金、知识等方面的投入,提倡星级饭店的集约化增长.  相似文献   

15.
笔者利用链式指数法,对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解为纯技术进步和成本全要素增长率,实证测算结果表明,1984~2010年TFP平均增长率为3.96%;平均纯技术进步为3.83%,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平均成本全要素增长率为0.12%。从宏观整体上看,我国工业企业属于全要素成长型。大多数国有垄断型行业属于全要素效率型行业,而大多数竞争性行业、新兴行业属于成长型行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民弱竞争力与低收入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农民可以初步分为纯农业型、半民工型和纯民工型农民三类。三类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弱小的竞争力,向市场竞争力优势者不同程度地支付产品性、生产性和消费性租金和劳动力租金。多种形式的租金使纯农业型、半民工型和纯民工型农民收入增长陷入“弱竞争力——低收入增长”恶性循环之中,农民增收缓慢。提高农民竞争力是农民增收、摆脱恶性循环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运用DEA测算了我国煤炭上市公司2001~2007年同的Malmquist指数,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三部分.结果表明,我国煤炭行业的Malmqulst生产率指数在2001~2003年大幅度上升,2004年以后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上,技术进步率、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Malmquist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的短篇小说《逝川》,以其神秘忧郁的意象、美丽纯净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新优美、意味绵邈的北国风光图景。其复杂难言的爱的主题,外化为纯净忧伤、诗意萦绕的美学气质,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一个可以无限阐释的文本,堪称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民收入问题必须通过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比较进行研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政府的惠农政策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通过理论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是由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率、技术进步率、人均资本的增长率和农业人口的转移率等四大因素决定.所以,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深化价格政策改革、促进科技兴农政策改革、改善金融投资环境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20.
二元经济框架下的中国寿险需求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寿险需求是保险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使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从二元经济视角研究了社会保障、农民纯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通货膨胀以及储蓄等外部冲击因素对寿险需求的影响。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农民收入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是影响中国寿险需求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社保和商业寿险呈替代关系,但本文的实证结果意外证明了两者具有长期互补性。由此,我们衍生的政策建议是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拉动寿险需求的长期政策,同时应不断完善社保机制,实现社保与寿险的长期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