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科技管理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信用评价是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内容之一。从科技管理的特点出发,分析设计了科技管理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阐明了其指标涵义和评价标度。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科技管理者的信用评价模型,提出了4级评价标准以及对应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评价了湖北省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湖北省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考察科技全球化缘起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结合科技指标体系的研究思路,对科技全球化的衡量指标进行了归类,对各类指标在科技全球化指标体系形成中的作用予以了分析,并力图建立一套度量科技全球化的指标体系。基于以上研究,探讨了科技全球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我国科技政策制定的重大意义,并对我国科技发展全球化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4.
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评价了湖北省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湖北省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单薇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2):140-143
科技投融资生态系统评价是科技投融资管理的基础,建立科技投融资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系统的科学原则。科技投融资生态系统可以从3个层次衡量: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从而形成一整套评价科技投融资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指标体系,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自下而上地对各层指标进行综合,并计算目标层指标的综合值加以排序,以此定量评价科技投融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方江帆 《经济师》2006,(12):274-274,276
文章结合宁波保税区实际,从科技资源和科技投入、创新绩效和科技水平以及科技领导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构建了宁波保税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依据该指标体系对宁波保税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转移科技系统的运行机制;继续发展和繁荣技术市场;深化农村和企业科技体制改革;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科技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转移科技系统的运行机制;继续发展和繁荣技术市场;深化农村和企业科技体制改革;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科技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分析的宁波市科技自主创新绩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科技自主创新绩效的内涵和科技投入产出的特点,建立了2套指标体系,分别用来评价宁波市纵向创新绩效变化情况、与国内其它副省级城市创新绩效比较,并运用DE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宁波市科技自主创新的绩效指数变化是没有规律的,并且绩效指数的变化都是由技术进步效率指数的变化引起的。在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中,发现宁波的科技自主创新是相对有效率的,但创新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0.
将市县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与省际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相结合,利用可拓中的物元模型,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指标进行评价,克服了日常评价指标体系中人为打分的不利影响,对全国各省市进行了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证明,经过可拓物元模型修改后的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地反映全国各省市科技竞争力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法国坚持国家主导科技发展,一直采用以国家目标为宗旨的管理模式。面对近年来经济停滞不前,科研水平下滑,法国政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完善研究与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整合优化科技主管部门;调整部署国家科技战略,深化高教和研究体制改革;国家立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税收政策,扶持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完善科技考评体系;重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与中国在多领域广泛开展科教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完善的科技奖励体制,对于促进科技事业发展、激励科技创新十分重要。随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出现了新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积极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科技与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要赢得这场竞争的持久胜利,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要解除体制束缚。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的勘察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必须从根本上突破原来的固有模式、观念的束缚,树立科学发展观,全方位创新,革新除弊,推动改制工作的顺利实施,确保改制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4.
自主创新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灵魂,但发现和创新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主创新需要坚实基础,这个坚实基础就是国防科技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然而,由于专用性投资固有的“套牢”和“敲竹杠”问题,员工一般自发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量总是不足,这一点可以从相对较高的国防科技人才流动率上窥豹一斑.文章通过构建国防科技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囚徒困境”模型,说明了国防科技专用性人力资本自主性投资不足的现状,并针对此现状,分析了非正式制度的基本功能,剖析了非正式制度对于国防科技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机理,最终得出结论:在国防科技工业组织内,构建积极向上的合作性的非正式制度,不失为激励理性的国防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自身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1991年独立以来,通过实施各项改革措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猛,建立起了国家新型科技管理体系,创新体系建设亦日趋完善。哈萨克斯坦教科部科学委员会下设5个学科科学委员会,统一管理其科教优先发展领域,确定科研经费、资助拨款方式及额度;哈萨克斯坦将国家创新体系视为系统工程,保证其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参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创新始终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其创新政策的制定与国家总体发展方向相一致。哈萨克斯坦科教管理体系与创新体系相辅相成,助推其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实力越来越取决于科技竞争的时代,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对于促进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明显制约着国家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如何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建设良好学术环境,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本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改革当期的科技管理体制,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2)变委员会评审制度为专家评审制度;(3)变由权威专家评审为有时间评审的专家评审;(4)评审结果和评审内容应当一并公开;(5)变以论文成果为主为以应用成果为主;(6)变专家评价科研成果为公开采购科研成果;(7)政府资助的重大科技项目应当实行并行立项制度;(8)变无偿资助科研成果转化为政府采购科研成果转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作为创新型国家,一直居于世界科技领先地位,其联邦科技主管部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拿大工业部作为国内科技主管部门,实行大部制,在内部机构设置及其承担职能方面都体现了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宗旨。研究其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获得3点启示:一是科技政策部门与经费管理机构分立;二是科学与技术分别管理;三是注重宏观管理与统筹协调。期望这些经验能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斯洛文尼亚有着悠久的科学传统,脱离前南斯拉夫独立以来,由于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保护和稳定了大部分国立科研机构,该国科研能力的主要部分得以延续,而且,随着经济的好转,以及借助加入欧盟的契机,科研能力逐步恢复并走上正轨。本文从科研管理体系、科研组织架构、科技投入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介绍了斯洛文尼亚的科技体制,并分析了其特点,认为其科技体系主要继承前南斯拉夫,科技政策受欧盟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欧盟的平均水平相比,斯洛文尼亚在研发投入方面表现良好,但是产出端问题不少,表现差强人意;公共研究机构与大学和商业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由“国防科技研发—武器装备生产—制度环境”三大核心要素相互耦合而成的共生系统。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特色”之处,“先进性”体现在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开放程度高、运行高效、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等方面,并且具有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绿色环保、动态调整的特点。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要从现有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与目标体系的差距入手,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针对市场准入、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军工企业改革、鼓励创新与军民融合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组织知识管理等方法,对科技创新体系进行动力设计。该体系原动力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追求,竞争和环境波动会增强这些原动力;惰性、既得利益者以及路径依赖构成体系内在惯性;两者的制衡维体系平衡,创新意识是体系的导向。体系在微观、行业和宏观分别表象为企业对环境波动的适应性反馈、合作竞争形成的制度网络、国家的宏观控制和超国界的科技合作。体系具有系统性、风险性、路径依赖性和制度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