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打我记事起,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把粮食看得无比珍贵,特别爱惜粮食,淘米时,总是小心翼翼地把洗米水倒去,生怕有一粒米从洗米水中流走,有时在洗米水中不经意间加杂了几粒米,马上俯下身子把洗到地上的米粒捡回来。每次吃饭,父母总是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我们姊妹起初吃饭的时候,把饭粒撒得到处都是,父母就一颗一颗的把饭从桌子捡到自己的碗里,当看到我们吃剩下的饭和吃完饭的碗边还粘了不少饭粒时,父母就把我们的饭碗端过来,把我们剩下的饭和碗边粘的饭粒赶到自己的碗里吃。他们时常给我们讲粮食  相似文献   

2.
“骗”母记     
每次回家,总要给母亲带一些她爱吃的东西。当我盘腿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与母亲一起吃饭的时候,总要一次次挡住她往我碗里夹菜的手,以不想吃、不爱吃等理由"骗"她,免得她把好吃的都留给我。这个"骗"还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相似文献   

3.
<正>那把砖红色的铁锹我见过,细长的手柄上用毛笔写着一个已经模糊的名字……小时候,母亲每次做米饭都会事先按五口人的量把米放在锅里,然后再从锅里抓出一把米放在袋子里单独储存起来。这就是在粮食统购统销时期,老百姓响应政府节约"一把米"倡议的实际行动。可别小瞧这"一把米",在物质匮乏、粮食紧缺的计划经济年代,那可是赛过黄金的救命粮。那时百姓都是凭粮证、粮票购买粮油,别说没钱,就是有钱也不是随便可以买到粮食的。"一  相似文献   

4.
镜子     
56岁的我,正精力充沛地工作在农经战线上,回想起大半生走过的路程,是孙锡普大伯这面镜子为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我12岁入社,15岁当记工员,17岁当食堂管理员。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天每人吃四两粮,玉米面里掺上“代食”,做成的干粮。当时孙大伯在食堂做炊事员。一天晚上,当炊事员的母亲对我说:“把剩下的干粮让你孙大伯吃点,他饿得早上连面都和不动了。”原来我每天晚上都把剩下的干粮点  相似文献   

5.
我的粮食梦     
正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有着近40年与"粮食"打交道的经历,对粮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那时候家里缺少粮食,一天三顿饭差不多都是"红薯汤、红薯馍"。冬天基本上只吃两顿饭,一白面馍、大米饭,只有年过年时才能吃上几顿。那时时常做着"粮食梦",心想着哪天能吃顿饱饭。吃饱肚子就是我长久的梦!小时候,父亲当兵在外,口粮是按照每家的工分计算的,辛苦一年的收成,除了交公粮,提足大队的各种提留、留下种子、饲料后,剩下的粮食按"基本  相似文献   

6.
我父亲是粮食部门的职工,孩童时期,我经常坐着装满粮食的车辆去爸爸单位玩耍,使我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在那饥荒年代,大家都没吃的,我家却能吃上我爸带回做主粮的麸皮,更让村里人羡慕不已。  相似文献   

7.
我从村小学转到镇小学读五年级的时候,一度因为成绩差成为老师头疼的孩子。有一次期中考试后,班主任让我把母亲叫去,我不得已转告给了母亲。本以为母亲回家后,准是一顿劈头盖脸的痛骂,哪知道母亲兴冲冲地跟我说,班主任说我其实很聪明,只是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如果我学习上专注些,肯定能成为成绩优异的孩子,希望家长多些关注,多些陪同。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蛋炒饭是世上最美味的,不仅我是这么认为的,而且也是我的女儿一直怀念的。今年春节放假回家的女儿与我讨论第二天早上吃什么的话题,很期盼地说:"好想吃姥姥的蛋炒饭。"这句话也勾起了我对母亲的蛋炒饭的思念。  相似文献   

9.
母亲说,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吃田螺、黄鳝和泥鳅等荤菜。现在想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赣西农村,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是相当的贫乏,像莲花血鸭这样的名菜一年是难得吃上两回。而田螺、黄鳝等东西可以就地取材,加上母亲炒菜的手艺,辣椒炒田螺或油焖田螺就成了我小时候最喜爱的一道菜了。在乡村,炒田螺可谓是最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一道荤菜。大概是因为田螺本身生  相似文献   

10.
正童稚的记忆,就是要热爱一粒粮食的记忆,灵魂里都住进一粒粮食的珍贵。我热爱一粒粮食,胜过一块布料,即使布料色彩美妙,图案精湛。但我深深懂得,没有一粒粮食的果腹,生命就不能活着,没有一件衣服的漂亮,生命照活不误。一件粗布衣也可遮羞取暖,何必计较它的质地呢。我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母亲咽小米高粱粥,母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代 ,我出生在太行山深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小时候 ,家里穷 ,早晨起来 ,用以裹腹的 ,是那种一斗玉米、二斗谷糠磨成的糠面 ,母亲把它攥成圆圆的 ,用清水煮出来的窝窝头。父亲是那种最地道的、老实巴脚的庄户人 ,他吃饭用的是那种现在很少见到的粗瓷大海碗 ,碗口大、半寸厚的糠窝头 ,他每顿要吃三个以上。每当看到父亲那狼吞虎咽的样子 ,我小小的胃口总是被吊的高高的 ,也把窝窝头吃得津津有味。吃白面馍馍,那时是一种奢侈品呢 !  有一次 ,我到一位小伙伴家玩耍 ,他老爸是大队干部。看到这户殷实人家的灶台上放着黄灿灿的玉米面…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监管实办法(试行)》的相继出台,各级政府把粮食质量监管作为一项重要职能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油产品,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四川省南充市粮食局在省粮食局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豌豆尖     
卧在村子旁边的麦地里偷吃豌豆荚的时候,我只认识豌豆的“豆”字。物质匮乏的年代.豌豆尖是我们家最常见的菜。祖母喜欢做豌豆尖饼、豌豆尖馍、豌豆尖茶。母亲喜欢做炒豌豆尖、调豌豆尖。父亲酿的豌豆尖酒是三乡五里出了名的。很多时候,母亲会把吃不完的豌豆尖焯过水放在院子里的绳上晾干,等大雪封门时,用开水泡开,做菜干饭吃。那些记忆里的美味至今回味起来我还会流口水。  相似文献   

14.
识秤小记     
很小的时候家里有次吃油炸鲫鱼,几条三指宽的大鲫鱼炸得焦黄,肚子鼓胀胀的,用筷子一扒开,冒出一堆金黄的鱼子。母亲见我们几个小家伙抢着要吃,连忙制止,说这个东西细伢子吃不得,要是吃了将来会不认得秤的。秤是什么东西啊?我不解地问。秤就是街上店铺里称货的东西嘛,上面钉满了表示斤两的星星,大秤,你去买东西人家少了你的秤,不就吃亏了吗?母亲说。那吃了鱼子为什么就会不认得秤呀?我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我小时候听你外婆这样说的,当然不会有错。”,母亲回答道。究竟吃了鱼子为什么会不认得秤,我一直没有弄明白。秤就这么难认吗?秤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种秘的印象。 夏天在阶矶上歇凉,我们缠着母  相似文献   

15.
假期,大家庭聚会.母亲在做一道"冰糖肘子",她颇得意地说:"这道菜我是跟电视上学的,各种配料、调料都齐全,味道一定特别好!"妹妹听了,凑上前去说:"期待中!我真想吃出小时候过年吃肘子的味道,那叫一个香啊!"母亲信心十足地说:"我估摸着,这道菜一上桌就会一抢而光."听了母亲和妹妹的对话,我也满心期待.  相似文献   

16.
粮食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粮食多得吃不完,人们吃的都是面尖尖、米心心,任意糟蹋赖以生存的粮食,想吃就吃,想扔就扔。那时,科技不发达,人们也不专门去种庄稼,那为啥粮食还多得吃不完?这是因为每家每户都有神仙赐给的两件法宝:惊草锣和照虫镜。人们只要把种子随意埋在土里,就会自动长出来,如果地头上长草,惊草锣一敲,草就惊跑了;如果土里有了虫子,照虫镜一照,虫子就会死去。因此,那时的庄稼穗穗荚荚从根结到梢上,真是五谷丰登、  相似文献   

17.
我家住在山区,家庭条件不好,母亲便把我送到姑姑家上中学.姑始家境也不好,但她还是全力供养我,直到高中毕业。我家和姑姑家隔山隔水,母亲不能常来看我,但她总是想着法儿疼爱我。  相似文献   

18.
我特别喜爱凋落的梧桐叶。片片黄叶随风起舞,这是它恪尽职守后,最后把爱献给了土地。我父亲就是这样一片叶子。父亲在粮食战线干了一辈子,退休时J资才48元。父亲在一个偏远的山区粮站L作,我6岁的时候,他把我带去作伴,印象中父亲常常是一手打算盘,一手磕磅秤的收粮食,桌上的小马灯照亮。有时我早上起来,看到小马灯仍亮着,我就知道,父亲又是一夜没合眼。我们家姊妹多,全家so人,靠父亲30元的工贫养家糊口,日子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家里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也许是越穷越金贵,父亲从没打骂过我们,即使是因为生计所迫在他最,…  相似文献   

19.
<正>江苏省苏州市作为人口总量大、耕地面积小、粮食自给率低的经济发达城市,保障地区粮食安全责任更重、意义更大。就苏州而言,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是"供得足、销得畅、吃得好"。"供得足"是指能够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粮食供给量,并在数量和品种结构上予以保障;"销得畅"是指消费者能够很方便地就近购买到所需要的粮食,即做到流通顺畅;"吃得好"是指居民在吃饱的同时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在质量安全上有保障。一、当前苏州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布鞋     
母亲做的布鞋和我如影相随了十七年。在贫困的小山村,能穿上新布鞋是我孩童时代梦寐以求的快事。勤劳的母亲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之余,就手脚利落地为奶奶、爸爸、哥哥、弟弟和我缝制布鞋。农村事务繁杂,尽管母亲利用所有空闲时间赶做布鞋,还是供不应求。记得上小学三年级那年,唯一的一双布鞋已被我磨穿了两个洞,母亲把洞补了又补,但很快又烂了,站在同学面前总是不由自主掩藏那双鞋,怕他们嘲笑。为了能穿上一双新布鞋,放学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