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建立健全林业碳汇收储、开发、交易体系,为浙江林业碳汇交易先行先试提供平台基础丽水森林覆盖率达81.7%,约占全省1/3,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碳贮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2022年,丽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之一。对丽水来说,立足森林生态优势,推动区域性林业碳汇交易,实现区域性碳中和,是丽水创建“中国碳中和先行区”、全面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丽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绿色金融     
《上海国资》2023,(10):99-100
<正>中办、国办:鼓励碳排放企业、大型活动组织者、社会公众等通过购买林业碳汇履行社会责任2023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形成林业碳汇核算基准线和方法学。支持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参与市场交易,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实施林业碳票制度,制定林业碳汇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总结了国际碳交易及其机制,深刻剖析了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主体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基于林业碳汇交易的碳票市场交易模式,这不仅使林业碳汇交易机制方面的研究从宏观层面拓展到微观层面,还可以为政府制定碳汇交易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参考,并为林业碳票市场实施有效交易进行了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4.
碳汇林业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高效林业是指森林物种个体和群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协调、平衡,长期保持高生产力、再生能力和高生物量,并能持续提供优质、高产、多样的产品,使森林生态功能充分发挥。本文从云南高效林业提出的背景、碳汇林业对高效林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云南如何发展碳汇林业来实现高效林业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非京都规则下林业碳汇市场现状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红  陈宣  沈珍珍 《中国经贸》2011,(12):26-27
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健全碳汇交易市场、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趋势,林业碳汇项目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上升。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一项新工作。当前,在没有明确的国家政策规定下,非京都规则下的林业碳汇市场为主流市场。本文介绍了中国非京都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发展潜力分析,并探索我国非京都碳汇市场建设与完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张亮 《北方经济》2023,(2):31-35
本文分析了当前内蒙古林草碳汇价值实现面临的形势,介绍了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在碳汇价值评估、监测与管理、项目开发与交易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结合国家自愿减排机制和相关地方试点经验,探讨了自治区开展区域碳中和交易的政策设计。提出以碳中和产品开发机制、交易机制、核查机制、抵消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符合自治区生态碳汇资源大区特点的碳汇交易市场。从“碳汇+金融”“碳汇+公益”“碳汇+生态补偿”“碳汇+储备林”等方面进行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讨论,为推进内蒙古林草生态碳汇价值实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佟帆 《北方经济》2021,(3):28-30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森林蓄积9.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居我国五大重点国有林区之首,是国家重要的固碳、储碳基地.为打造内蒙古国有林业最大碳汇储备区,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从2014年起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在核定碳减排和碳汇交易方面有了明显突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试点工作中也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朱跃龙 《首都经济》2008,(12):94-95
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碳汇”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北京市高度重视林业碳汇的发展,尽管目前的碳汇造林还没有纳入全球碳交易,但其市场化的机制与方法对完善生态补偿却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林业碳汇,必将有力促进北京市的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增加森林碳汇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碳汇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森林碳汇独特的优越性决定了增加森林碳汇成为中国既应对气候变化,又推动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文章认为,中国应从构建森林碳汇市场、加强政府规划指导、完善碳汇计算方法、深化林业产权改革、扩展碳汇资产经营等方面采取增加森林碳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森林碳汇只是一个附加值,如果不考虑林业的其他收入,只考虑出卖碳汇是不合算的。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潜力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具有的碳汇功能决定了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在分析"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问题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的基础之上,文章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运用森林碳汇计量方法——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去和现在的碳储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潜力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森林碳储量为409.676×106吨,2020年碳储量为1218.525×106吨,碳汇潜力为808.849×106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
林业建设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的碳汇储备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面对宁渡经济今后的发展方向,碳汇应作为经济基础性资源进行储备。现阶段有必要通过森林保护、产业升级、积极参与CDM项目、引入市场机制等方式,拓展碳汇市场,建立“碳汇基金”,积极寻找碳汇储备库,实现碳汇的提前储备,为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期间,甘肃林业紧紧围绕推进林业现代化的目标,加快国土绿化,严格林业生态资源保护,保证森林资源安全,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基础支撑保障,着力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智慧林业和碳汇林业.  相似文献   

14.
6月12日,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 "中心")首单林业碳汇减排量项目签约成交.江西银行、大新银行南昌分行分别购买了20000吨、1000吨江西省乐安县VCS林业碳汇第一期自愿减排量.江西省发改委副主任王前虎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三清 《特区经济》2007,226(11):34-35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生态经济建设是现代林业的基本模式。利用森林生态经济学原理,论述了林业的生态经济性特征;根据协调发展的理论,发展林业必须兼顾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在分析广州市林业生态经济现状和制约广州市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阐明了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经济体系是正确解决林业生态经济的关键所在,进而提出了广州市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国际气候公约相关规定。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阐述了发展碳汇林业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以及林业碳汇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在国际碳市场的推动下,促进了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介绍了中国实施的全球第一个《京都议定书》规则的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介绍了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建立和运行,为企业和个人搭建了"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自愿减排的平台,为减缓气候变暖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汤平 《首都经济》2008,(7):78-79
前不久,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在听取了朝阳区九大郊野公园情况汇报时,指出林业的生态作用是巨大的,一定要高质量、高标准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扩大全市林木覆盖率,为广大市民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快林业碳汇工作步伐,大力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他强调北京奥运会要加强“碳中和”的研究,并且刘淇书记在不同场合都曾经强调过“林业碳汇”概念的引入是对北京绿色奥运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正>从直接经济和碳汇经济两方面双管齐下,依托渔业发展特点升级完善碳汇交易和经济分配机制,助力共同富裕,带动渔民和渔农村集体增收海洋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以海水养殖贝类、藻类等为重点的渔业碳汇,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提高渔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渔农村增收致富等多重作用。浙江海洋渔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具备做大做强海洋碳汇渔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9.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科技化应用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这些技术手段既不成规模,也不成体系,无法充分发挥科技对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文章梳理了国内一些已经应用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内的新技术、新应用,提出了建设智慧交易体系的构想,同时以南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鸿雁不见面交易系统"为切入点,阐述了公共资源交易行业智慧交易体系建设的实现步骤和远景规划。  相似文献   

20.
森林碳汇交易在碳交易市场中的份额还微乎其微,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待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