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选择1994—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检验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因素与公司内因素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研究发现,人均居民消费水平越高,企业长期债务融资比例越低;人均GDP较高的地区,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对企业长期债务融资影响较小;企业规模越大,人均GDP对其长期债务融资比例影响越小;有形资产比重较高的企业,人均GDP对其长期债务融资比例影响较小;资本形成总额越高的地区,企业长期债务融资比例越低;城乡储蓄年度余额越高的地区,企业长期债务融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9,(7)
党的十九大将"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进一步显示我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决心。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对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沿线省份旅游业存在恶性竞争、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对沿线旅游业发展愈发重视。据此,通过Eviews软件对影响"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外汇收入的星级酒店数量、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境内客运量、境内公共交通数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地区开放度、地区人均GDP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越多,地区旅游外汇收入越多;地区人均GDP越高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旅游外汇收入越多。  相似文献   

3.
毛粱瑶 《时代经贸》2012,(6):137-138
利用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是“苏州模式”的重要贡献,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激发了国内地区间招商引资竞赛,但本文认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是居民消费不足的形成原因。通过对苏州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我们发现苏州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对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比重明显偏低,这可能说明苏州的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可能导致居民消费不足从而影响国内需求的扩展。最后本文分析了这种经济发展困境产生的原因,认为地方政府的引资政策偏向可能是比较重要的诱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2011-2020年环渤海经济区内五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的回归中,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可以有效促进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的减小,在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则相反,但其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困发生率。因此,应采取措施增加落后地区人均GDP的增长水平,早日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跨过门槛值,实现经济区内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是“苏州模式”的重要贡献,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激发了国内地区间招商引资竞赛,但本文认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是居民消费不足的形成原因.通过对苏州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我们发现苏州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对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比重明显偏低,这可能说明苏州的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可能导致居民消费不足从而影响国内需求的扩展.最后本文分析了这种经济发展困境产生的原因,认为地方政府的引资政策偏向可能是比较重要的诱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提高河北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经验表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越高。近年来河北省人均GDP虽然有很快的增长,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水平极不对称。2002年河北省人均GDP在全国排第11位,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4.94%(财政收入有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两个口径,全部财政收入包括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上划中央的收入,本文所指财政收入均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全国排第28位,比全国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质量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经济在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分享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劣程度.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本文构建了由28个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选取我国31个省(市、区)2011年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数据,运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实证分析表明:城乡人均收入比、每万人专利授权数、城镇化水平、R&D投入占GDP比例、人均GDP、劳动产出率、能源利用率、人均科技投入、居民年底储蓄余额、人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是影响分类结果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最高的6个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各省(市、区)在经济发展质量6个方面的表现各异,各地应着力改进其表现比较差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马维娜 《时代经贸》2014,(6):177-178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居民消费也逐年递增,本文主要是研究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围绕收入、储蓄以及人均卫生总费用对消费水平的影响,通过建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一系列修正以及对参数进行检验来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一定的评价,给出有建设性政策建议,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对居民消费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分权、中央税收攫取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内在联系,对2004-2012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估算,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和中央税收攫取等因素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和中央税收攫取是造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地方人均GDP相对水平和2008年中央4万亿元投资计划也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起到一定作用;剔除财政分权、中央税收攫取、城镇化和地方人均GDP相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债务增长更为迅速.鉴于此,本文从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官员考核机制、中期预算平衡和营改增后地方税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2008年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人力资本、政治资本等因素对收入回报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所获得的人力资本回报越高;拥有党员身份并担任相应领导职务,则获得了较高的政治资本回报;垄断行业的收入明显高于竞争性行业.此外,由于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收入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且城市收入高于农村.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human capital in the form of ‘health status’ is introduced into a neoclassical economic growth model a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differentiating rich and poor countries. Various panel data models are used to examine how health and other growth factors affect average incom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ur main empirical finding indicates that a one-year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the health status measure) raises GDP per capita by 0.5–0.9%. Based on this result, a baseline health status can be established to help poor countries achieve a targeted economic growth rate.  相似文献   

12.
在M-R-W增长模型框架下,将人力资本的内涵扩展至教育和健康两个方面。用教育收益率修正了教育人力资本指标,而健康则主要从投入角度加以测度。应用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DGMM)估计教育人力资本、健康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力资本促使全国省际间人均GDP增长出现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三大地区内部的经济增长则表现出条件收敛趋势。从教育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从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方向转变。以每万人拥有床位数代表的健康人力资本促进了全国及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Does population aging and the associated increase in the old‐age dependency ratio affect economic growth? The answer is given in a novel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allows for population aging to affect endogenous capital‐ and labor‐saving technical change. In a steady state capital‐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 vanishes, and the economy's growth rate of per‐capita variables reflects only labor‐saving technical change. The mere possibility of capital‐saving technical change is shown to imply that the economy's steady‐state growth rate becomes independent of its age structure: Neither a higher life expectancy nor a decline in fertility affect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ong run.  相似文献   

14.
1949—2019年,中国各省份经济总量不平等程度先下降后上升,在近十年的短周期内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而人均实际GDP不平等程度则处于水平波动的状态,近年来呈现σ趋同态势,并在2019年出现β趋同的新迹象。创新能力较弱、政府债务率偏高和劳动人口占比偏低是当前落后地区增长动能匮乏的重要原因。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是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解释1999—2019年省级层面GDP差异的889%和人均GDP差异的591%,其中研发支出与就业规模是地区GDP总量分化的主因,研发支出与资本存量是地区人均GDP分化的主因。空间计量分析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存在,但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区别,仅周边研发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中国326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区域2010-2012年的数据,利用空间杜宾增长模型(SDM)来测算贸易开放对中国区域人均收入的影响。本文测算了各个区域贸易开放和人力资本对人均收入水平的直接、间接和总影响。结果表明:一个区域的贸易开放程度越高越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相邻区域的人均收入也会产生正的影响。同时笔者也发现,人力资本对中国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会产生正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0—2005年我国省际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因素分解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赵继敏  刘卫东 《经济地理》2008,28(5):760-764
以经合组织(OECD)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方法为基础,测算了2000-2005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单位GDP的变化,并分解为资本效率、人均资本、专业化、就业率、活跃人口等几因子.比较了各省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及原因,并且进行了归类.结果显示,对所有省份而言,人均资本的增加是CDP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因素,资本效率下降是重要的障碍;专业化具有明显的省际差异;就业率、活跃人口在多数省份为正面的影响,然而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在标准的拉姆齐模型中引入一种固定生产要素(例如土地)来进行模型扩展。固定生产要素是指那些总量固定的要素,但随人口的增加这类要素的人均数量会减少。模型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固定要素对经济的长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人均固定要素的减少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人均资本的增加来弥补,这种程度取决于固定要素与资本的替代弹性。  相似文献   

18.
泛珠三角是横跨东中西部,包含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区。探析泛珠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影响泛珠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泛珠三角地区以沿海城市群和内陆各省会城市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结构分布显著;区域内空间自相关趋势在加强,空间集聚现象显著;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表明内部经济差异在缩小,区域合作取得一定效果;人均GDP总体空间格局稳定,局域内发生演变,人均GDP增长速度的冷热点区域变化较为明显。空间计量表明,工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城镇劳动人口没能充分发挥作用,表现出城镇就业人口的规模不经济。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mpact two-region economic model with endogenous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system produces one industrial commodity and service. Each region consists of one industrial sector and one service sector. The model describ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apital and labour, the division of labour, the capital distribution within each region, land rents, regional service prices and commodity prices over time and space. Accepting some simplifying assumptions, we show a way to integrate economic geography. equilibrium theory and 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 We analyse how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resources such as land and amenities and the preferenc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may affect the equilibrium structure of economic geography.  相似文献   

20.
Hiroyuki Ito  Ken Tabata   《Economics Letters》2008,100(2):288-291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demographics affect economic growth in an OLG model with unfunded social security. We derive two interesting results. 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per capita output growth is hump shaped. Seco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xpectancy and per capita output growth is also hump sha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