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一 、加 强 秋 后 饲 养 ,增 强 体 质 金 鱼 在 最 适 水 温 20℃— 28℃范 围 时 ,水温 越 高 新 陈 代 谢 越 旺 盛 ,生 长 速 度 越 快 。当 水温 降 至 5℃以 下 时 则 休 眠 越 冬 。我 国 大 部 分 地区11月至 翌 年 月 为 金 鱼 的 越 冬 期 ,应 在 越 冬 3前 1个 月 加 强 饲 喂 管 理 ,多 投 喂 蛋 白 质 、脂 肪含 量 高 的 优 质 饲 料 ,如 蛋 黄 、蚕 蛹 、黄 粉 虫 、蚯蚓 等 ,让 它 尽 量 多 贮 备 一 些 能 量 ,提 高 耐 寒 抗病 的 能 力 ,以 利 安 全 越 冬 。 二 、严 格 消 毒 杀 菌 ,防 治 病 害 金 鱼 … 相似文献
2.
<正> 罗非鱼是热带鱼类,不耐低温,当水温下降至12℃以下就会逐渐死亡。在正常的情况下,罗非鱼除了在我国南方少数地区可以自然越冬外,其他地区都需采取越冬措施,笔者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现将罗非鱼的安全越冬技术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 在北方地区,池塘冰封期长,水下容易造成缺氧,或鱼体瘦小,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致使越冬鱼类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死亡,因此鱼种安全越冬是我国北部地区淡水养殖业一个重要问题,现总结其技术要点如下: (1) 培养体质健壮的大规格鱼种。 相似文献
4.
5.
<正> 虎纹蛙是变温动物,温度对蛙生长的影响很大。留作制种的亲蛙必须经历漫长的冬眠期,如何使种蛙安全地度过冬眠期是大规模人工养殖虎纹蛙的重要问题。技术要点如下:一、越冬种蛙池 应建在室内或塑料大棚内,最好是土池,进排水方便,蓄水深度在0.5 相似文献
6.
龟鳖是变温动物。当外界水温低于15℃时就停止摄食,进入冬眠。进入冬眠期,就潜伏在池底,很少活动,不吃食,只靠消耗体内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来维持生命,到翌年春夏季出池时或开食时体重减轻8%—15%。冬眠前后,饲养管理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龟鳖的死亡、疾病发生或翌年正常生长。一、越冬前的准备1.加强秋季饲养,促进龟鳖体质健壮。为了使龟鳖长得又肥又壮,提高越冬成活率,增加肥满度,进入秋季后,就要增加龟鳖饵料的能量或添加2%—3%的植物油,同时加大投饵量,延长投喂时间。只要有龟鳖摄食,就要坚持投喂。龟鳖亲本秋季刚刚产完卵,体能… 相似文献
7.
<正>鱼类池塘越冬死亡的原因,往往是一种主要因素或几种因素造成的。一是内因,鱼类患有疾病或体质较差。鱼体体表、鳃、肝胆、肠等患有各种疾病,鱼体呼吸器官受损,不但造成鱼类呼吸困难,而且通过伤口传播 相似文献
9.
10.
<正> 存塘鱼类安全越冬是黄河下游地区池塘养鱼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若忽视了冬季管理,往往会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给渔农带来较大经济损失,怎样才能使鱼类安全越冬呢?我们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总结了以下技术: 一、选好越冬池及清整消毒 1、越冬池选择:越冬池要求背风向阳,面积3—5亩,冰下有效水深以2—3米为好,最浅 相似文献
11.
12.
13.
<正>鱼类越冬期是指每年12月至翌年3月同时,这也是冬季鱼病流行的季节,一般情况下,有病菌存在时,鱼病在一定稳定范围内都会发生。所以做好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15.
16.
<正> 金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观赏鱼类,现有280多个品种。因其色泽艳丽,体态娇媚,泳态动人,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养殖金鱼已成为一项休闲渔业。当年城乡养殖金鱼市场掀起高潮效益相当可观,是广大农民朋友奔小康的致富门路。现将养殖金鱼的技术介绍如下: 一、选择容器 养殖金鱼的容器要根据家庭的住房情况。养殖规模及使用习惯而定,这不仅关系到 相似文献
17.
<正> 1、稚甲鱼 入冬前尽量投喂高蛋白动物性饵料,如动物内脏、鱼虾及螺贝等,让稚甲鱼吃饱增膘。水温降至18℃时,要将稚甲鱼转入室内增温,并保持室内温度维持在5℃以上;最好在甲鱼池上搭盖塑料大棚保温,防止池水结冰而伤害稚甲鱼。同时避免池水温度过高,若水温超过12℃时,稚甲鱼便会停止冬眠,醒眠后爬来爬去,消耗体力,降低越冬成活率。在越冬后期也须防止气温时高时低。 相似文献
18.
19.
<正>乌龟属变温动物,乌龟越冬对环境温度要求严格,技术要求强度高。下面将乌龟越冬的经验要点简介如下:1稚龟越冬刚出壳的小龟叫稚龟。稚龟从龟卵中孵出后,体质脆弱,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在较长的越冬期间体能消耗多,如管理不当,越冬死亡率很高。从霜降开始,稚龟停止摄食。霜降后(10月底)l周内,应将稚龟从室外转入室内池越冬。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池塘冰封期较长,封冰期150天左右,鱼类安全越冬是北方养鱼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越冬期间管理不善,将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据笔者调查,有些越冬池塘越冬鱼类成活率仅为30%-40%,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