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优化能源消耗结构,实现工业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运用IPCC方法核算中国各地区2005-2020年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利用Kaya-LMDI模型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分解为能源结构、工业能源强度、工业经济规模和工业从业人员规模四种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在不同经济地区影响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工业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在地理分布上集中于华东与华南地区,存在不均衡性,其他地区也存在协同化或多极化的碳排放格局;且各因素作用效果差异明显,工业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工业经济规模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逐渐实现对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存在空间异质性,结构性减排将是未来的主要减排方式;提高能源消耗技术水平、推动能源结构体系的低碳转型是未来协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1995—2009年陕西省三大产业能源碳排放总量及六大部门碳排放变化情况,以及该段期间内产业结构、经济规模与能源结构三大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从中发现,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是正向决定性因素,能源结构效应是负向决定性因素。陕西省应调整能源结构,在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和电力等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使用比例的同时,必须发展其他形式的能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绿色产业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当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从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流通经济》2016,(12):29-39
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是当前我国碳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正确评估各驱动因素在碳排放中的贡献度对于促进行业碳减排意义重大。可基于LMDI分解技术,构建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化驱动因素分解分析模型,将物流业碳排放变化驱动因素分解为碳排放因子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物流产出效应、经济发展效应、人口规模效应等六个方面,并利用2003—2014年我国30个省市区物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样本年内各驱动因素动态变动和区域差异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效应是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持续高速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物流业产出的提高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东部地区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有抑制作用,而中西部地区能源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此外,对各省市区情况的分析表明,广西能源结构效应表现最好,宁夏能源强度效应表现最好,江西物流产出效应表现最好,河北经济发展效应表现最好,四川人口规模效应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迪氏底数指标分解法,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人均产出、人口数量变化四方面对2005—2010年青岛市碳排放量进行分析,计算出这四个影响因子对2005—2010年青岛市碳排放增量的贡献量。结果显示,人均GDP提高、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导致青岛市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强度下降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降低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喜平  王芳 《中国市场》2013,(32):72-74,76
河北省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经济增长是导致河北省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人口规模和结构调整对碳排放也具有促进作用,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由于正向促进作用大于负向抑制作用致使河北省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疆既是能源大省又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新疆1990—2011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其次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和碳排放量及强度进行协整检验,最后建立两者的ECM模型并得出本文的结论:新疆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短期波动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要大于长期波动的影响,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8种能源消费量的数据,全面测算了2001~2010年间新疆的碳排放量,并建立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研究表明:能源强度是影响新疆碳排放的负向驱动力;经济发展、结构因素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增长产生正向驱动,因正向驱动大于负向驱动,导致2001~2010年间新疆碳排放量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物流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物流是对应低碳经济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以发展低碳物流作为前提和基础。当前,影响中国物流产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促成物流产业碳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经济增长拉动了物流需求,而物流产业在需求增加、规模扩大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物流业发展和碳排放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的态势将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是可以通过不断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的方式,逐步向低碳经济过渡。因此,发展低碳物流应该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着手,积极发展现代物流。  相似文献   

9.
高博 《中国市场》2022,(25):22-24
沿黄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化石能源生产与消耗地区,多年来已形成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长期以来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众所周知,清洁能源的发展对降低碳排放作用显著。实现沿黄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六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研究区域内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均衡增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碳排放的基本公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结合黑龙江省碳排放相关数据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及测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在2000-2011年期间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水平的拉动贡献率与能源效率对人均碳排放水平的抑制贡献率间差距在逐年拉大,而能源结构的现状也对人均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这致使其抑制作用难易抵消其他因素对人均碳排放水平拉动作用的影响,全省人均碳排放水平没有减缓增长的迹象,依然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与挑战。而调整能源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则是黑龙江省实现碳减排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Theil指数研究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分布及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反映了近年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存在增大的趋势,且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增大造成的;中国四区域间碳排放强度呈现"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地区间碳排放强度差异不断扩大,一方面增大了制定节能减排政策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地区间在节能减排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黄敏 《财贸经济》2012,(3):129-135
本文采用(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的生产排放、消费排放、出口排放及进口排放,并采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对消费排放与出口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生产排放量与消费排放量分别从405509.15MT与407266.16MT增加至602281.91MT与573106.09MT。除2002年外,其余年份生产排放量都大于消费排放量,缘由在于此间出口含碳量都大于进口含碳量。分解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国内最终需求规模和进口规模的扩张是消费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出口规模是出口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最终消费及中间产品的需求逐步趋向于高碳排放产品,中间投入技术呈一定进步趋势,但能源效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能源结构和出口结构仍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2013年以来实行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事件,基于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节能减排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交易制度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节能”与“减排”的双重目标,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能源效率提升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路径;能源效率提升在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和“减排”中分别发挥了10.19%和5.93%的作用,而能源结构转型分别发挥了48.87%和52.95%的作用。这意味着中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动力来自能源结构转型,而非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转型涉及问题更加宏观和深层,这为中国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进程,特别是完成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国际承诺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出口碳排放:总量、结构、要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结构分解法探讨制造业CO2排放变化趋势,分析出口对中国制造业CO2排放的总体影响,将制造业出口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行业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制造业出口完全CO2排放上升的最重要因素;结构效应的作用方向不稳定,总体上增加了制造业出口CO2排放,但这种效应很小;技术效应对制造业出口CO2的排放虽有一定的减排作用,但还不足以抵消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因此,应当对当前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进行更加有效的调整,提高各行业尤其是高污染行业的减排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采用LMDI 分解法将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3种因素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2001-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年均增长8.98%,农业部门、食品加工业部门是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多的部门,规模效应是导致农产品出口的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抑制农产品出口的CO2排放量增长贡献的最重要因素,而结构效应较微弱。  相似文献   

16.
李季刚  苗昱 《商业研究》2012,(4):127-130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金融在能源低碳化发展进程中的驱动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对碳排放强度下降有显著影响,成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力。金融可以通过资金扶持渠道、碳金融市场渠道、政策引导渠道和金融中介服务渠道,作用于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领域,发挥其资源配置、杠杆调节、中介服务职能,引导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通过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改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驱动能源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PSFA模型测度能源和碳排放双重约束下的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分析其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变化和差异,评定其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并分区域剖析其演进背后的逻辑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总体偏低,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分化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平均规模正向影响物流产业技术效率,财政支持力度和能源消费结构产生负向影响,而环境规制强度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中国物流产业已度过规模扩张阶段,现处于质量提升阶段,且各区域不同阶段中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存在差异,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演进逻辑具有区域特性。践行节能减排、完善产业政策和探寻区域物流特色发展路径益于优化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提升中国物流产业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本文以广东低碳试点城市——江门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能源消费特征的基础上,以碳排放总量、人均与地均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和碳排放强度为城市低碳发展测度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认为江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总体上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增长趋同分析原理,构建了碳排放异质性趋同模型,并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测算了省域碳排放量,采用变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对各省域碳排放的趋同性及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克服了常参数计量经济研究的不足。结果表明:省域碳排放不存在绝对趋同,但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条件趋同;不同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决定碳排放趋同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对碳排放趋同的影响因各地区而有差异性。中国整体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各个省域碳排放趋同的异质性特征,省域碳减排的政策和措施也须充分考虑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等决定因素的差异性;基于长期有效的政策考虑,继续执行控制人口规模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各省域的碳排放控制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