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本文基于附加值贸易(TiVA)数据,借鉴全球价值链(GVC)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比较并探讨了中国出口贸易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贸易地位及真实贸易利益。结论表明:中国已较大程度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但在全球价值链所处地位较低,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呈"V"型趋势发展,这与出口中的国内间接附加值比重下降而外国附加值比重上升有关;制造业各行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地位明显,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处地位较高,逐渐向上游化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竞争能力下降明显;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提高,但呈下游化发展,且对国内价值增值贡献较小,所获贸易利益也较少。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雁行”国际分工与组织模式逐渐衰落,其带动东亚贸易发展的作用下降。然而,东亚贸易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失去发展的动力,相反东亚贸易继续快速发展并在贸易发展模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从国际生产网络这一新的主导东亚贸易发展的分工与组织方式的视角,考察近年来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并对东亚未来贸易发展模式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欧定余  江珊  尹媚 《中国市场》2013,(14):89-91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东亚生产网络贸易分工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日本,这一东亚发展初期雁型模型的领头雁,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而中国,随着其快速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其贸易水平迅速攀升。近年来,东亚面临着欧债危机带来的东亚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下降,并深化到了东亚的每个全球化经济体。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最重要的经济体在这场欧债危机引发的欧洲贸易衰退中受到了不同的影响。本文考虑了欧债危机对中日贸易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性检验,探讨了欧债危机后中日在东亚生产网络中贸易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中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现状,采用反映进口中间产品在国内的产业循环效应或产业波及效果的净附加值指标来衡量中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后归属于中国的直接的贸易利益。基于1992-2007年期间中国20个工业部门从东亚进口的中间产品在国内产业循环后所创造的净附加值分析表明:从净附加值的绝对量来看,中国工业部门从东亚进口中间产品所创造的净附加值增长迅猛,且在从世界进口的中间产品所创造的总的净附加值中平均占了42%左右的份额,但该净附加值占中国工业部门总出口的比重总体上不高且年均增长幅度有限。细分行业的考察发现,来自东亚的中间产品创造的净附加值比重较高的部门主要是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但在大多数工业部门中这一比重增长不显著。因此,应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本土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本土企业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以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  相似文献   

5.
删掉从中间品生产以及垂直化分工生产的角度利用RCA指数和VSS指数,衡量和分析研究了辽宁省2010-2018年间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地位。RCA指数表明,出口贸易中,辽宁省在传统制造业产品上具有竞争性,对于高附加值的产品较缺乏竞争优势。中间品贸易方面,辽宁省在东亚生产网络中以半成品以及零部件中间品的进出口为主,同时,从日本和韩国进口半成品占比高于其他经济体,反映了辽宁省主要参与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加工组装环节。细分行业看,辽宁省在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较高,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垂直专业化相对较低。研究表明,辽宁省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主要参与传统制造业的半成品和零部件的加工组装环节,其在区域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自身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东亚生产网络分工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基础上,基于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结合影响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国内因素进行考察,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整体以及不同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将东亚生产网络分工的作用效应进行分解,发现东亚生产网络分工主要是通过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技术外溢效应途径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的出口竞争力,但理论上所预期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未发生促进作用。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作用途径在制造业不同部门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东亚生产网络分工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效应所驱动,即便是此类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程度很高的制造业行业所获得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却并非由东亚生产网络分工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技术外溢效应所推动。这种分工状况容易导致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锁定效应,压缩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大陆和东亚诸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形成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从理论和统计数据分析视域,提出中国大陆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方式主要为制成品的加工贸易,国际分工方式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国大陆处于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的末端,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使得中国大陆从东亚各国大量进口中间产品,这是造成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WWZ(2014)构建了中国吸收的东亚出口国中间产品增加值和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东亚出口国增加值指标,以此分别反映中国的东亚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和加工贸易出口枢纽作用。结果表明:1995-2011年期间,中国吸收的东亚中间产品增加值和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东亚增加值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中国主要以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形式融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但重要性有所下降,而加工贸易出口枢纽地位尽管较低,但整体有所加强。中国吸收的日韩台(地区)增加值上升速度低于中国吸收的印尼增加值上升速度,且印尼对中国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的依赖性较高。但无论作为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还是加工贸易出口枢纽,中国在纺织业及纺织制品业等少数低技术行业对东亚经济体的影响有所减弱,在中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对东亚各出口国的影响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国际分工地位及贸易收益的理论分析及跨国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一国的行业贸易收益由该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决定,国际分工参与度及行业生产效率对贸易收益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国际分工地位,随着部门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两者的影响逐步增强。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的部门应加快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同时着重加强中间品本地配套;而全球价值链上游的部门应进一步推动部门开放,同时加快提升行业生产效率,以获得更大的贸易收益。  相似文献   

10.
国际生产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它使国际分工的边界正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首先阐述了国际生产网络的内涵,然后通过与雁行模式作比较体现国际生产网络的特点,接着分析了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最后对如何提升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对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基于1990-2009年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各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动态变化;其次,运用HP滤波方法提取周期因子ct,验证了东亚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贸易强度和产业内贸易为自变量,经济周期协动性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运用分期数据对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揭示:相较于贸易强度,产业内贸易对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产业内贸易是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传导渠道。随着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高,中国与东亚贸易伙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趋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日益深化已成为东亚区域经济发展不可逆的趋势。本文梳理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表现和特征,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引起的东亚贸易结构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对东亚各经济体的影响,揭示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存在的缺点和潜在问题,并提出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促进东亚区域生产网络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开放式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其增长方式的选择在世界范围内均为研究热点。我国目前的贸易增长方式积弊甚多而亟待变革,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但传统的贸易增长方式的相关研究仅限于生产领域视角展开,既忽视贸易价值创造,又片面倾向于国际贸易,不利于研究细化与深化。所以,有必要详细阐述国内外传统研究视角的共性及局限性,并提出在“贸易即流通”的大前提下将研究视角转变至流通领域,针对贸易本体的流通过程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东亚各国(地区)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东亚奇迹"模式使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东亚经济体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在以零部件贸易为代表的生产网络框架下东亚地区生产者服务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本文认为东亚生产者服务贸易增长因素主要体现在生产服务链接需求、产业结构升级需求以及东亚地区的促进政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贸易相似度指标和面板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生产者服务行业中东亚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状况,结果表明东亚地区的生产者服务业已呈现出类似于制造业转移的特征:继制造业后美国和日本等较为先进的生产者服务提供国继续带动了东亚区域服务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5.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国内学者对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看法不一。本文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从进口和出口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方法,同时采纳制度经济学中有关贸易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试图建立一个具有一般性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了商品交易三个层次中的六大指标,并力图合理地描述一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同时应用这一对外贸易评价体系分析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现状,并得出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不容乐观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tability of the steady-state growth process in East Asian region using a novel panel stationarity test, which allows us to control for (a) unobserved heterogeneity in form and date of potential structural breaks in a trend function, (b) the cross-sectional dependence among countries in the panel bootstrapping methods, and (c) the serially correlated errors. Evidence shows that a large majority of countries exhibit slowdowns in economic growth after their structural breaks and thus could not recover from negative shocks and return original balanced growth pa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