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冠年  孙寅 《中国经贸》2010,(22):114-116
2009年6月IPO重启,随之出现一系列“IPO乱象”,其中“创投”业界的暴富神话在国内市场愈演愈烈,新股发行高PE的原因引人深思。本文以IPO重启以来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上市的193家(截止到2010年6月28日)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其以一定标准区分为创投企业和非创投企业,相对于非创投企业,创投入股企业的新股发行PE水平更高,即创投对于抬高新股PE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创新性地把“创投”因素纳入对新股发行高PE原因的思考,深刻分析了中国具有特殊制度背景下资本市场的这类愈演愈烈的IPO乱象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建影响我国A股市场新股IPO抑价的多因素模型,对IPO抑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IPO发行抑价主要与我国新股发行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有关。要降低新股的IPO抑价水平.需要提高新股发行的信息披露程度、缩短新股发行日至上市日的时间间隔、增加新股发行的定价效率、规范和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承销商。  相似文献   

3.
2009年的IPO市场颇为吊诡。金融危机和各国经济刺激措施两股力量相互对冲,导致全球IPO先缩后涨。尤其是下半年,伴随着人为努力,工业生产及消费活动显著增加,资本市场股指上行,IPO数量和融资额明显增加。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表现尤为抢眼,新股密集发行,成为当年全球IPO市场的明星。  相似文献   

4.
陈久红 《新财经》2006,(9):94-95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压抑中爆发,新股发行(IPO)正经历着这样被压抑后的爆发。在经历了五年的漫漫熊途之后,A股市场随着全球IPO洪流而迅猛扩容,巨额申购资金囤积于此,意欲分食新股发行蛋糕自6月5日A股市场恢复新股发行以来,IPO的速度与规模远远超过市场年初的预期——仅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发行规模已接近500亿元,远远超过了2004年、2005年全年的募资总额。IPO空前扩容IPO恢复后,扩容节奏如此之快,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今  相似文献   

5.
郭燕玲  王芬 《新财经》2006,(9):96-97
参与IPO申购已成为下半年市场少有的无风险收益之一。在IPO巨大的收益面前,掌握申购技巧是获利的关键IPO已成为下半年调整市场中不多的亮点之一,通过对新老划断后已经发行并上市的新股首日投资收益的综合统计,新股投资的算术平均收益率为0.3626%,由此估算,年化新股投资收益率(单利)将达到18%,年化新股投资收益率(复利)更是将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6.
2009年的新股发行在即。我们注意到,管理层的征求意见稿及同时在媒体上发表的谈话中多次提到:“将坚实地走市场化道路”,“指导定价要淡化”,实际上,就是将要逐步放弃原先对IPO定价的限制指导,最终听任市场来定个高价。  相似文献   

7.
陈绍霞 《环球财经》2010,(3):103-104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在新股发行市场化的大旗下。创业板新股IPO市盈率频创新高;2009年10月首批28家新股最高发行市盈率82.2倍、平均发行市盈率56.6倍。远高于主板二级市场平均约23倍市盈率.曾引发市场一片惊呼.然而今年1月7日当第四批8家创业板发行时.最高发行市盈率进一步攀升至123.9倍、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88.6倍.再度刷新纪录。  相似文献   

8.
皮海洲 《新财经》2011,(9):86-87
在公司上市过程中,券商把握着整个框架的大方向,是IPO的关键。所以,券商得到的利益也是最大的。2009年6月29日,桂林三金拉开了境内股市新股市场化定价发行的序幕。两年多来,A股行情平淡,甚至低迷,IPO却迎来了黄金时期。据Wind资讯统计,自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12日,共有660家公司成功IPO。而且,在这一轮新股发行中,"三高"发行成为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在对国内外IPO定价有效性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基础上,确定IPO抑价程度作为衡量新股定价有效性评价标准,并将其设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另外,选取新股IPO中的募集资金净额、首发市盈率、上市市盈率、上市换手率、发行至上市期间市场回报率等作为解释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模型,样本数据来自于2005年-2016年A股市场IPO企业。实证检验结果表明,IPO抑价率与募集资金净额、发行市盈率和发行至上市期间市场回报率呈负相关关系,与上市市盈率、上市换手率呈正相关关系,揭示出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现象是由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综合影响所致的。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股发行大改革 3月份以来,证监会前所未有地安排了6场记者会、2场网络访谈直播,12位证券界“两会”代表委员陆续亮相。针对IPO重启、创业板推出,特别是新股发行的改革等问题,证监会官员给予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解答。“A股市场的IPO启动势在必行,但何时启动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和完善密切相关。”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指出。  相似文献   

11.
市场化发行方式与我国IPO定价效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周孝华 《特区经济》2009,(7):106-108
利用衡量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定价效率的绝对效率标准,选用1999~2008年沪深市场的IPO数据,研究我国两次新股发行方式的市场化改革与IPO定价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第一次市场化改革不仅没有提高我国的IPO定价效率,反而降低了IPO定价效率;第二次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新股询价发行的方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接踵而至的12只新股,意味着又一场打新盛宴的到来,也意味着A股市场又将陷入"间歇性贫血"的状态。新股,这个曾经被无数投资者厌恶,曾一次次令A股市场资金面承压的词汇,在今年却摇身一变,成为各路资金眼中的"盛宴"。10月份的新股发行盛宴如期启动,第五批IPO开启申购之旅之时,最高可达9000亿元的冻结资金使得A股再次出现暴跌。"秒停"成常态面对"来势汹汹"的12只新股,市场既紧张又期待。  相似文献   

13.
IPO抑价是指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时新股或者存量股票在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明显低于股票在二级市场上市首日收盘价,投资者可以通过认购新股而获得超额报酬率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4.
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这是中国股市改革与发展的三部曲。其中,股市市场化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就是IPO市场化,它包括IPO定价的市场化与IPO节奏的市场化:自2009年6月我国首次实施IPO市场化改革以来,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股市经过20年打拼,“依法治市”渐趋佳境。  相似文献   

15.
国内     
《中国报道》2009,(7):12-13
事件 IPO重启在即 6月10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并于6月1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已经通过发行审核的企业将随时可能拿到发行批文,新股发行启动在即。  相似文献   

16.
在4月28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资本市场迎来了IPO新政首只发行股票浙江美大(002677.SZ),以及在新政实施过渡期沿用老发行政策而发行失败的新股海达股份(300329.SZ)最终前者募集资金预计不足所需募集资金,后者则因询价对象不足而中止发行。  相似文献   

17.
在4月28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资本市场迎来了IPO新政首只发行股票浙江美大(002677.SZ),以及在新政实施过渡期沿用老发行政策而发行失败的新股海达股份(300329.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2009年新股发行体制的新变化,讨论了政策对新股发行市场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新股发行市场对政策反应敏感。新政策出台后,新股抑价幅度显著下降,中签率显著提高,发行市场定价效率得到提升,基本实现政策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最优IPO机制设计:理论和中国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独特的新股发行机制为分析背景,从机制设计的角度研究最优IPO机制设计的问题。在对中国现行的IPO定价过程进行描述以及与成熟市场施行的累计投标询价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式IPO定价机制的典型特征;将最优拍卖设计的分析方法引入IPO机制中,对中国式IPO过程进行建模,研究附加各种制度约束的最优IPO机制设计的问题。进一步考虑机构投资者不同的风险态度对最优IPO机制设计的影响,进而得到不同情形下最优IPO机制的设计方案,以期为中国正在推进的新股发行机制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德国新股预发行市场对IPO询价制度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累计投标询价制作为一种主要新股定价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该机制本身所固有的弊端如投资者间的公平问题、承销商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为优化新股发行机制,德国等国在引进IPO询价制度的同时建立了新股的预发行市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通过对德国新股预发行市场的制度框架的考察,分析其对新股发售机制的影响,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