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文章主要就现行的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相关财政税收政策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发现我国没有独立的环境治理税种、资源税税制不合理、现行的排污费收费制度早已不能满足治理环境的需要等问题。我国应当根据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开设新的税种,完善资源税制度和完善排污"费改税"制度,促进我国在治理环境问题上更上一层楼。我国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而财政税收政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利用税收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治理的方式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加快京津冀人才协同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智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本文在对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具体对策:顶层设计引领人才互通;载体建设加强京津冀人才集聚;健全京津冀人才服务体系;打造雄安新区人才合作交流示范区。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治理效果,优化地区环境,本文以政府间的协同合作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过程中政府间协同合作的现状,对未来地区政府间关于雾霾治理协同合作的方向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税收的现状,提出了税收在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国外区域协同发展的税收政策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税收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从理论上探究了区域流通业协同发展的内涵。基于区域流通业协同发展的地区内与地区间、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联动关系,运用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合理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水平低下,各地流通业仍以服务本地生产生活为主。为推动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本文进一步构建了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紧密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构建了京津冀流通业“点—线—面—网”的协同发展路径,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是生态超负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资源管理体制的尚未统一与系统性缺失,地方利益追求的制约和地方治理成本收益不对等,共同造成了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局。基于生态治理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脱域化”特征,京津冀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要以协同发展为契机,从区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区域府际协同治理两大路径入手。  相似文献   

8.
9.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深入推进阶段,为了跟踪评价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可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显示,2005—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4—2015年上升幅度更大,这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效果。从京津冀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个协同指数的变化趋势看,京津冀共享发展进步显著,绿色发展明显进展,协调发展出现积极变化,创新发展成效较小,开放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发现可为下一步推动京津冀高水平协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由区域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大机遇。然而其发展潜力和实际发展效果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问题日益引起了中央领导、政府组织和广大社会群体的高度关注,学术各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探索和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但主要聚焦于产业的转移和承接、河北省的定位问题等,对于功能定位之后的追踪调查是很少的。虽然目前针对京津两地的功能定位已经基本明确,但这样的功能定位的合理性受到相关人员的质疑。本文就以目前京、津、冀各自职能定位之后存在的不合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寻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在分析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重要意义、梳理京津冀三地会展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的策略,通过增强合作意识、政府大力扶持、资源整合、培育品牌展会等措施,促进京津冀会展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体制、机制和政策工具层面所暴露的问题,亟需掌握着区域内主要资源和权力的政府组织调整策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束缚,协同治理区域公共问题。从政府层面破题,以大气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的京津冀区域为例,基于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在系统分析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在体制层面,实现由"属地管理"到"区域协同治理"的转变;在机制层面,实现由"运动式"协同治理到"常态化"协同治理的转变;在政策工具层面,实现由"单一型"工具到"复合型"政策工具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本文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定量测度京津冀的系统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序度呈现出极大的空间差异性,京津两地为有序度的最高值区,京保石和京唐秦为次高值区,沧州、邯郸、邢台和衡水为较低值区,而张家口、承德等区域为低值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协同度在不断上升,并且2010—2015年的协同度增速要快于2005—2010年,可见京津冀协同发展程度在近五年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区域协同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对各区域的发展进行协调,加强各区域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提高区域综合实力。为此,论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对其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提高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更多由政府主导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区域环境联防联治,基于市场共赢的产业协同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持续支撑。以天津、河北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共建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为例,通过分析梳理其主要特征,发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主要面临中关村企业较难实现转移、津冀产业承接能力弱、中关村企业转移缺乏持续性、北京新布局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等导致中关村企业更多处于观望状态等发展困境。发展与完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可以从中央统筹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创新先行先试;构建权责匹配,多层次的制度化合作机制;找准产业创新协同对接点,构建高效优质服务体系;聚焦重点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京津冀区域发展体系的不断改革,对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提出了新要求。为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提升对协同应急管理工作的认知,有效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困境。京津冀区域协同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也是实现各个区域之间合作发展、协调进步的必然方式,这样也能推动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协同管理和发展的作用和优势。基于此,文章结合京津冀区域协同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问题,分析加强区域协同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意义,最后提出京津冀区域协同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策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管理的作用和优势,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水平,不断推动相关工作的合理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