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现代高等工程教育要求突出实践性的特点,还要强调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是一种兼顾技术应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以长江师范学院的工科专业办学实践为案例,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两方面对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各类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因此,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都日益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就是对培养轻化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实践。通过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讲座"式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几个方面的实践,以轻化工程专业为例初步探讨适合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刀学龙  罗增勇 《价值工程》2010,29(14):213-214
多数区域性高校的工科专业都选择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区域性高校的实际,探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定位与规格、知识能力结构,阐述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以及建立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试图为区域性高校办工科专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7,(36):144-146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重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支持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长期实践也表明,毕业设计进企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毕业设计进企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经过逐渐发展、持续改进,实现了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提升了工程教育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不仅要突出实践性的特点,还要强调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是一种兼顾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以长江师范学院的工科专业办学实践为案例,从树立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研究和工程文化教育实践两方面对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才培养是当代本科院校的第一要务。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以及培养应用型的工科人才,是当代院校工科专业的责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于“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提出的关键历史节点,承担着培养一大批新能源相关行业优秀从业人员的重要任务。新工科的独特特征以及思想内涵,促使高校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新能源产业综合从业能力为目标,培养普适型、应用型的新工科人才。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丰富教学方法,实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融合化、实用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融合学习进行分析和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7.
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及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文章提出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有效的实习基地、科研等合作,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企业管理不仅是管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在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为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企业管理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创新,确保食品企业管理授课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行业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以机械工程训练为基础,分析了工程训练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了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工程训练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两方面措施,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7,(21):195-196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相对学术型而言,实践创新能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重要。本文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线,从《中国制造2025》对高等工科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出发,阐述了工科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丽萍  王怡  杨东红 《价值工程》2012,31(17):240-241
工程管理专业是横跨管理与工程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既懂相关经济管理又懂工程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大力开展工程管理实践教育是学科的专业特性的必然要求,但在实际中却出现实践教学与社会、市场脱节的倾向。本文分析了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中存在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现行实践教学安排导致实习实践难以深入和全面、理论与实践教学难以结合等实际问题,从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采用"4+1"模式、设置双导师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6,(34):224-225
项目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为主体,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能够将实施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于实践能力与人才需求定位环节中的困难进行有效解决,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个有效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要求既注重专业能力又注重实践能力,为达到此目标,应进行教学课程改革。虽然我国很多的本科院校已在观念上开始重视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投入、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通过以《铁路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机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6,(4):214-215
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针对工业工程专业人因工程学教学进行探索改革与实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构建应用型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制度和评估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拔尖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工科院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化实现途径应从建立服务工科行业及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建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7,(32):255-256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许昌学院正在走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本文结合我院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实验教学改革,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为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沈志蓉  王秀萍 《价值工程》2012,31(18):266-267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科院校,更加注重的是创新素质教育和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每所工科院校均应根据其自身的专业优势确立特色培养模式。文章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及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情况,就基于工科院校财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敏  吴映萍  罗婧 《物流科技》2012,(12):57-60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必然选择,文章对应用型人才的特质及其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进行了思考,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国际合作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惠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对同类院校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工科专业的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非常必要,而广东白云学院工科专业自2007年试点企业实践教学,通过党建助推企业实践教学不仅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加强了企业实践教学期间的学生管理,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政治素养,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相似文献   

20.
黄璆 《物流科技》2012,(11):115-117
物流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为了切实加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竞赛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创新和实践教学模式,将独立学院、学生、企业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彰显了独立学院物流人才培养的特色,将成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