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蜡是原油中的一种成分,当原油沿油管流出时,温度、压力都降低,蜡从原油中分离出来,很容易粘在油管壁上,严重时会影响油井正常生产,因此需要经常清除。本文归纳了油井结蜡的影响因素及常见清蜡、防蜡措施,详细介绍了各种清蜡防蜡的工艺,并且收集了现场数据,做了防清蜡数据对比。最后对各种清防蜡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对比。  相似文献   

2.
在原油开采过程中,由于原油在举升到地面过程中,原油中的蜡质胶质沥青质组分,就会在井筒中析出并凝结在油管抽油杆壁上,造成油井结蜡影响正常生产.本文对传统磁防蜡技术的不足进行了分析,而新型TPLG油井变频电磁防蜡降粘装置,可有效解决油井井筒清防蜡问题,并有效避免了传统磁防蜡技术的不足.文章介绍了该新型变频电磁防蜡降装置的技术原理和仪器结构,对现场使用情况进行了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油井日常生产管理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清防蜡一直是采油工程技术人员不断研究的问题。油井热洗是维持油井正常生产的日常关键措施之一,自产液洗井原理是利用油井的自产出液做介质,经过超导炉加热后,再注入井内,通过热量传递,溶化掉油管、抽油杆上的积蜡,进行自身循环热洗。其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加热速度快、操作简便、安全环保,并且避免了常规热洗时洗井液压井的现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油井热洗清蜡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4.
高压低渗区块原油凝固点低、油稠,结蜡现象严重,给采油队的基础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和难度。本文通过对油井结蜡机理、影响因素、危害以及目前采用的各类油井结蜡治理手段的阐述,研究适合高压低渗区块油井清防蜡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快,大量溶解气被析出,使得原油中溶解的蜡组分以结晶体的形式析出,一些胶结在油层近井地带,也有很多吸附在油管壁、套管壁、抽油杆、抽油泵及其它设备上,不仅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增加了作业的频率,还增加了成本支出和安全生产隐患。  相似文献   

6.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快,大量溶解气被析出,使得原油中溶解的蜡组分以结晶体的形式析出,一些胶结在油层近井地带,也有很多吸附在油管壁、套管壁、抽油杆、抽油泵及其它设备上,不仅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增加了作业的频率,还增加了成本支出和安全生产隐患。  相似文献   

7.
颂风 《现代企业》2011,(6):22-23
郭广文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油田股份公司吴起采油厂党委书记、副厂长。他提出的油井“ABC”三级管理模式、油井间歇抽油法和换层抽采法,使原油产量快速递增,2010原油产量突破200万吨。他独立完成的《油井清蜡工艺研究》荣获延安科学技术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大庆油田己进入高含水期,原油粘度逐渐增大,井筒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由于偏磨致使油井出现管漏、管脱、杆断、杆脱而检泵,需投入很高作业费用。因此搞清油井杆管偏磨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油井偏磨,降低油井偏磨频率,延长油井检泵周期,对油田有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氮气泡沫调剖堵水工艺,就是在油井注蒸汽过程中,在下入隔热油管情况下,由油管注入蒸汽,由环空注入氮气及高温发泡剂,蒸汽与氮气、泡沫同时进入油层,以改善蒸汽的注入剖面,封堵边底水推进,改善原油流动性,延长吞吐周期,降低综合含水,提高稠油采收率. 第一章氮气泡沫层内堵水机理 (1)利用氮气与原油间的密度差异,重力驱替"顶存"油藏,降低油水界面,迫使"束缚油"产出.  相似文献   

10.
在不压井带压作业技术中油管堵塞器的作用是在井口有压力的情况下实现油管的安全、无污染起出。目前高压注水井通常是采用放喷溢流的方法将井筒压力降低后再进行作业。据统计,这种作业方式每井次平均占井周期长达35d,平均单井卸水量多达1870m3,同时,污水处理困难,还会造成地层能量损失,对应的受效油井产量下降,影响油田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1.
捞油车以其灵活高效、成本低廉的特点,得以广泛应用。但是在捞油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原油泄漏和捞油抽子掉落井筒是最常见的问题。文章通过优化捞油井口盘根盒结构、改进操作工序、在捞油井口加装取样考克,解决了原油从井口泄露的问题;通过在捞油抽子上加装防脱销,改进捞油抽子的泄压设计,有效解决了抽子脱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帅 《科技与企业》2014,(16):402-402
大庆油田开发后期,随着丛式大斜井的增多,油水井的井筒状况变得越来越复杂。油管、抽油杆及深井泵的服役条件变得很苛刻,卡泵、堵塞、脱落、渗漏等现象不断发生。井筒结垢、井筒腐蚀、井下脏物堵塞、油管杆偏磨、油层坍塌和出砂都影响杆检泵作业质量。本文通过三大关口:一是泵、管、杆、井下工具附件的质量材料、结构工艺技术环节;二是井筒结垢、腐蚀、结蜡、油层坍塌、偏磨等环境因素;三是操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从人、材、机、环、法的质量管理模式出发,找出提高检泵作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热洗周期是确保油井及时清蜡,产油量得以提高的重要方式。如果不能准确的掌握好热洗清蜡周期,则会使热洗法的效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如提前热洗,不仅浪费热洗介质、电能、燃料等,而且同时还影响油井的产量,如清洗太晚,不能及时清除井筒中的蜡,将会增加抽油杆上下运动中的阻力,使抽油机载荷不断增大,甚至使游动阀和固定阀结蜡,造成泵漏失,影响产量,严重时甚至引起卡泵事故,因此掌握每口井的清蜡周期的合理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篇文章主要叙述了油井清防蜡剂在发生沉积时对油井带来的主要危害以及其在国内外发展过程中的研究现状,并具体分析了乳液型、表面活性剂防蜡剂、水基等其他不同类型的清蜡剂以及防蜡剂的优势与缺点,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油井清防蜡剂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油田进入聚驱开发期,油井见聚浓度越来越高,常规热洗清蜡方法难于适应不同条件油井的清防蜡要求,特别是聚驱油井和小排量螺杆泵井,热洗清蜡效果越来越差,存在着部分井清蜡周期短,热洗工作量大,热洗炉负荷重等问题,为了提高油井清防蜡效果,改善油井清防蜡现状,2009年我矿开始应用化学清防蜡剂防蜡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清防蜡效果。为了更好地提高加药效果,降低清防蜡成本,延长热洗周期,我们对不同生产状况的井合理加药周期、加药量和加药时机进行了摸索,以指导今后的加药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水力喷射泵具有独特的井液举升特点,适用于斜井、高温、稠油、出沙、结蜡等复杂情况的油井[1]。但用于携排沙生产易发生埋封隔器造成油井大修。防沙埋套管水力喷射泵应用于油井排沙生产,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应用该技术解决了曙光油田油井出沙的生产矛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他水力喷射泵的技术缺欠,提出了从套管注动力液、液力起下泵芯的技术思路,进行了泵研制和室内实验,介绍了套管水力喷射泵的结构、技术原理、技术特点及现场排沙采油的应用情况。通过14井次试验表明,防沙埋套管水力喷射泵具有以下技术特点:工作特性符合普通射流泵的特性曲线、液力投捞泵芯,调整泵性能参数,可正洗井、清除油管结蜡,可随时录取油井生产流压,可有效避免地层沙埋封隔器及采油管柱等技术优点,适应含沙小于8%的油井,最大排量150m3/d,泵使用寿命大于90d。  相似文献   

17.
选取了胜利油田王庄油区的5口稠油井进行了乳化降粘工艺试验,发现该工艺适用于原油粘度小于3万、液量10t/d左右:含水在20%-30%的油井.当粘度小于1万时,采用传统的套管加药方式即可;当粘度大于1万、小于3万时,引入配套的搅拌器后加药效果更好;当粘度超过3万后,降粘效果不理想,应采用其它的降粘工艺.通过井筒电加热工艺和井筒加降粘剂工艺的成本对比发现,后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防砂堵水一体化技术研究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蜡、水、稠"是困扰油田开发的几大难题.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油井结蜡及高粘度原油开采难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几年来,防砂技术及堵水技术虽然发展较快,但是油井出砂及高含水仍然是制约油藏开发主要技术难题.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既出砂又高含水油井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注水开发油藏,注水开发阶段是生产井严重出砂的开始,当油井见注入水后,含水上升很快,其胶结物逐渐膨胀疏松.此时的胶结强度会迅速下降,进而导致严重的出砂现象.目前现场应用某种工艺技术一般只能解决生产中一类技术难题,但是油田开发过程中,同一油井往往存在两种以上的开发难题,高含水出砂油井即是这类情况.如果采用单一工艺手段,效果不理想,从采油工艺技术的发展来看,一种工艺多种效果是油水井工艺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袁满  吴珍  张梅娜 《价值工程》2010,29(29):72-73
江苏油田试采一厂采油四队是一支集采、注、输一体化的综合性采油队伍,所辖油区的油井腐蚀结垢结蜡等造成井筒情况复杂,老井的频繁作业、抽油机、泵、锅炉等各项设备老化严重;队伍管理层面呈现出"老小并存"的状况,管理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20.
清防蜡工作在油井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一直都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了油井生产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对某油田最近几年低产油井热清洗蜡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采用化学防蜡替代热清洗蜡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不会出现压井的现象,同时对油层也不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可以保证油井连续生产的质量和水平,在现场应用之后获得了非常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