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晟  贾思言 《人力资源》2023,(15):26-27
<正>作为当前中国三大国家战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旨在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人才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要素,首都人才高地建设,既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也要注重疏解非首都功能区域的发展,以更大力度推动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畅通人才资源在国内国际的双循环路径,另一方面,要明确人才高地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人才数量累积,人才是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重要的疏解要素,疏解也不是简单的搬离或迁移,要探索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
文化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但目前三地文化产业协同程度还比较低,协同效应还不明显,为此,应树立"一盘棋"发展理念,加强京津冀文化协同顶层设计;确立差异化发展思路,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融合对接;构建统一文化市场,释放京津冀文化消费活力;促进文化要素流动,优化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配置。当前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应着力布局文化旅游业、体育健身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动漫设计业和会展业等六大领域。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市场化、工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流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首都经济圈”,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越来越引起世界瞩目。为了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出台了大量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流动。如何借助人才流动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本文构建了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CIPP模型的京津冀人才培养评价模式指标体系,以期对京津冀人才合作培养的质量提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正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一项面向未来、关乎长远的重大国家战略,又是天津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人力资源方面看,作为环渤海地区的核心,京津冀三省市是全国人才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势必带来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的大量流动,三省市应在人才开发方面加快政策衔接、资源共享、服务联通、市场互促,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协调机制和"人才开发共同体",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与京津实现物流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河北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客观需要。河北省在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供求方面与京津存在较大差异,严重阻碍了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河北省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为契机,从提高自身物流能力入手,在做好京津物流承接规划的同时,优化整合本省物流资源。而要发展河北省物流业,不但要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还要积极探索高校间、校企间物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与京津物流业走合作性竞争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加快,河北的环境越来越好,未来三地的待遇差距也会缩小,很多人认为"回家乡工作是不错的选择"。京津冀将共同推进人才互通互融,互准互认,共享共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打造河北"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优势人才"回流"将为河北发展增强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承德市如何进行人才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承德人才交流融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出发,详细探讨承德人才交流融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服务平台的开发的必要性和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8.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在以产业协同发展为主要抓手推进京津冀高度协同发展的新阶段,系统梳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模式机制,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5,(24):161-163
京津冀协同发展导致河北省人才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对自动化类专业人才新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河北省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了河北省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河北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适合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河北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区域合作是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北京具有天然的巨大人才优势,河北作为区域发展中的一方,引用北京人才有其必然性,河北在三地协同发展中需要通过构建人才引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促互动机制、优化人才环境等策略达到引用北京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李慧 《中外企业家》2015,(7X):125-127
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的协同快速发展,有助于环渤海经济区各个领域的优化。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及优劣势产业,长久以来形成不同产业中人才结构失衡的状态,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给予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的良好契机,理清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以期对高校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耿立艳  张楠  梁权 《物流科技》2021,(2):105-107,111
文章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两大产业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改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梯度化差异和断层现象,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因此,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要携起手来,共同为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形态,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区域经济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根据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探讨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难点,得出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三年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3—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由13.7提高到17.1,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未来京津冀要实现协同发展应加快天津、石家庄次级经济中心的培育,科学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打造产业协作平台,实现环境的协同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顺利的进行,需要稳定的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为保障:政策调控手段需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尽快转变到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实现产业高效协作;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资源环境负荷;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关注交通软硬件环境的提升;提升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能级;尽快建立京津冀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物流体系的进步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如何将京津冀物流产业推向快速对接项目的发展之路,具备军人精神、专业的科技型物流人才是核心的竞争力。本文从建立军地双向交流互通人才交流机制,协同构建军地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物流创新成果共享机制、提高军民融合人才社会服力水平四个方面展开军民科技协同组建京津冀区域科技型物流人才共育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5,(24):47-48
文化创意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京津冀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及河北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制定、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意人才建设及优化融资结构等方面,对促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及雄安新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推进,廊坊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推动廊坊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区域养老服务业一体化,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体制,推进构建特色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廊坊创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廊坊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老年人需求的个性化、精准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本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个性化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组建小区“老年志愿班委组织”,定期进行线上线下京津冀班委组织经验共享;京津冀协同联合培养高素质社会养老保障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产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产业而动。产业的高度决定了人才的层次,而人才又是产业腾飞的翅膀,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疏解京津产业,重要的是人才工作的启动,可形成以产引才、产才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如何吸引高端人才选择在冀创新创业,将自己的学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本文研究的着眼点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打破人才流动的阻隔,突破藩篱,实现彼此有互需,打破区域人才小格局,创造创新型人才流动大循环。  相似文献   

19.
刘纬纬 《价值工程》2014,(22):12-13
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本文介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理论及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分析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科技创新在推动国家创新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通过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秦皇岛引进创新人才的政策分析,着眼于人才引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秦皇岛能够利用经济发展优势和人才发展环境有效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