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对已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的分析入手,对目前关于承认与执行已撤销仲裁裁决的理论争议进行剖析,并对某些已撤销的仲裁裁决的可执行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承认和执行已撤销仲裁裁决这一作法在目前1958年<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以下简称<纽约公约>)框架下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对<纽约公约>有关条文进行分析,提出对公约的若干完善建议.最后,还将指出我国现行有关规定所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使我国的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制度更能符合现代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国际商事仲裁体制之下,仲裁裁决拒绝承认与执行制度可能会使胜诉方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因为仲裁程序瑕疵或错误而致裁决得不到执行;另一方面又因为裁决未被撤销而不能申请重新仲裁或起诉.为保护胜诉方的实体权利,减少或消除胜诉方困境,应当取消拒绝承认与执行制度或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仲裁法》,本地仲裁委员会有权受理涉外仲裁案件,但根据其仲裁规则判断案件的涉外性存在逻辑误区。为避免仲栽实践进入逻辑困境并影响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法院的承认与执行,应当引入“二段式”的判断方式,设计完善的制度,以保证仲裁裁决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是国际私法上的基本制度之一,在处理国际民商事案件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对国家而言,尤其是法院地国,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法院审理国际民商事案件、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提供司法协助时扮演重要角色。它的确立有助于国家主权独立、民族安定团结、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得到了各国学者广泛的肯定,并且被纳入国际条约、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我国也不例外。本文主要从立法的角度上简析我国现行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相似文献   

5.
国际商事仲裁作为解决国际民商事纠纷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世界各国倍受人们青睐.传统的社会对调解与妥协的偏好,使得仲裁成为解决纠纷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今天的国际商事仲裁制度既深深地檀根于早期社会的法律传统,又在后来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内容和特点.从历史起源看,商事仲裁几乎是伴随着人类商业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由于仲裁在解决商事争议尤其是国际商事争议方面具有司法诉讼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而一直倍受商界的推崇和青睐,并已发展成为当代世界各国解决国际商事争议最为普遍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商事网上仲裁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处理国际商事网上仲裁的问题,仲裁地的空缺就是其中之一。仲裁地在传统仲裁中占有重要地位,缺失仲裁地会对国际商事网上仲裁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重点讨论了国际商事网上仲裁的仲裁地缺失以及如何确定仲裁地问题。  相似文献   

7.
司法对仲裁裁决执行的监督是国家赋予的一项特殊权利,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民事诉讼法虽对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审查作了程序性的规  相似文献   

8.
职业责任保险是现代社会中职业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的律师、医生、工程师、会计师等行业已得到应用。商事仲裁中,仲裁员可能因为工作失误或者过失造成当事人损失,可能产生民事赔偿责任,需要建立职业责任保险制度。考虑到我国实行仲裁员职业责任保险遇到的问题包括仲裁员责任体系不全,仲裁员民事责任制度缺失,仲裁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仲裁机构的责任尚未明晰以及保险行业不发达,专业化险种开发有限等方面因素,宜采取以仲裁机构为被保险人的"集体保险式"、以仲裁员为被保险人的"个人保险式"和以仲裁案件为单位的"个案保险式"建立商事仲裁员职业责任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9.
外国仲裁承认执行中的公共政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公共政策的含义的模糊性,其的定义和适用一直都具有相当的争议性。本文从实际案例的角度来分析公共政策在各国仲裁承认执行中的运用情况,通过分析其他国家运用公共政策拒绝承认执行的具体原因来给中国实践以借鉴。  相似文献   

10.
自由贸易区是指在贸易和投资方面比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进出。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自由贸易区的法律特征。自由贸易区与其他经济合作形式在法律上有很大区别,它是我国贸易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新阶段。文中第二部分通过比较美国对外贸易区、日本自由贸易区、我国台湾地区自由贸易港区的法律制度,对逐步健全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法律制度有重大借鉴意义。第三部分是针对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提出了自由贸易区争议解决的两点建议,即建立商事法院和完善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作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解决机制方面的一部重要立法,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制度的建设上作出了重大的改革与创新。然而在实践中,多部门同时作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使之仲裁裁决类似于行政决定,带有浓厚行政色彩,从而阻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功能的发挥,因此本文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的行政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现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12.
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运行、磨炼而制定一定的规则,规则的价值便是为了人们更好地发展。与其说是人在制定规则,倒不如说是为了保障社会的有序化、快速化、可持续化的运行而倒逼法律人士来寻求规则的庇护。现今,国际商事的迅速崛起,仲裁规则被越来越多的人予以应用,用以解决快速发展的国际商事进程中不可避免衍生出的矛盾。而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是保证争议矛盾能否被使用仲裁程序解决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讨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互关系中的牵连债务仲裁协议是否应该被认为是有效的仲裁协议。  相似文献   

13.
民事纠纷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纠纷,如何处理好民事纠纷,从一方面来讲,涉及到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另一方面来讲,其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立法者主张通过仲裁的手段高效,公正的解决纠纷,从而化解司法机关的裁判压力。这并不意味着司法对仲裁的无权干涉。在对仲裁的司法救济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地界定我国司法机关对仲裁裁决的监督范围以及细化对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司法救济范围来实现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4.
先谈一下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是在1985年6月21日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它的第18届年会闭幕时通过的。通过的这部示范法共有8章36条,从仲裁怎么开始到裁决书怎么书写、如何执行等整个有序连贯地作了规定。可以说示范法是个程序法,这也就是它的优点之处。该法一般适用于国际仲裁、国内仲裁可以参考。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尤其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投资,势必带来大量的商事争议与纠纷。为了追求商业效率,当发生商事争议与纠纷时,企业更愿意选择仲裁这种方式解决。我国相关法律虽然没有明确禁止反垄断争议的可仲裁性,但由于反垄断争议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当事人将反垄断争议提交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情形并不常见。与我国其他解决民商事纠纷方式相比较,仲裁具有自愿性、专业性、灵活性、保密性、独立性及便捷性等优势。因此,在不违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鼓励当事人将部分反垄断争议提交至仲裁机构仲裁,通过完善我国的仲裁法及反垄断法的相关法律制度,将反垄断争议的可仲裁性在立法上予以明确,在实践中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6.
国际投资仲裁虽然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但是近年来出现侵犯东道国主权、 影响东道国公共政策的推行、 仲裁裁决不一致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引发正当性危机.近年来美国等国家力推国际投资仲裁上诉机制,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为此也作出的努力.本文以国际投资仲裁上诉机制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建立投资仲裁上诉机制的必要性、 上诉机制建立的意义,并探析目前建立上诉机制面临的问题、 上诉机制具体的制度涉及、 对上诉机制我国应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7.
董泽慧 《企业导报》2011,(20):153-154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基石,有效的仲裁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并排除法院管辖。但是在实践中,当事人订立的仲裁协议常常发生歧义或约定不明。为了避免或解决这些语言上的问题,应尽可能采用示范文本,熟悉相关法律,并于争议发生后积极寻求救济。  相似文献   

18.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基石,有效的仲裁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并排除法院管辖。但是在实践中,当事人订立的仲裁协议常常发生歧义或约定不明。为了避免或解决这些语言上的问题,应尽可能采用示范文本,熟悉相关法律,并于争议发生后积极寻求救济。  相似文献   

19.
<正>一、网络仲裁兴起的原因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上国际商事争议也随之产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加之国际商事争议的跨国性,使网络商事争议呈现出很多与传统国际  相似文献   

20.
余建川 《企业导报》2015,(3):183+185
在国际私法范围的问题上,国内外学者历来都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所有的观点都认为冲突规范是最基本的规范,当然纳入国际私法的范围。但是关于是否包含规定外国人的法律地位的规范、国际民事诉讼程序规范、国际商事仲裁程序规范、国际统一实体规范、国内专用实体规范等问题则各持己见。随着我国涉外民商事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变化发展的眼光考察国际私法的范围则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