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耕地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粮食安全问题。本依据1991~2001年黄淮海平原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以及粮食生产变化情况,分析了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通过影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最终影响到粮食总产量。1991~2001年,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降低,导致黄淮海平原区粮食总产量损失634.87万吨,占2001年粮食总产量的5.1%。因此,保护现有耕地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同珠江三角洲的其它城镇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市的耕地数量变化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与区域差异,但基本上是以耕地数量锐减为特征。南海市耕地数量的减少,形式上是农业结构调整、居民点与工矿建设占用等,但实际上有其更深层次的、多方面的原因,分析表明是受到了多种自然、社会与经济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南海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1998-2007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葫芦岛市近10年的耕地数量变化特点,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力,并据此提出了葫芦岛市的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8-2007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葫芦岛市近10年的耕地数量变化特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力;据此提出了葫芦岛市的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河南省1978年以来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对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变化的分析表明:全省耕地数量整体波动较小,总量基本稳定;耕地增减的来源和流向分别以耕地开发和建设占用为主;省内各区域耕地变化有所差异;河南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表明,人口、经济因素和农业产出能力对耕地数量的变化影响较大,而自然环境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南宁市为例,探讨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在分析1996-2003年耕地利用变化特点和粮食生产状况的基础上,探讨耕地利用变化包括数量、利用程度和集约度的变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目前南宁市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尚小,但耕地集约度和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重大.为此提出南宁市耕地保护的战略应采取以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和耕地利用集约度为中心的政策措施,方能达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四川丘陵区是四川省的重要农业基地,其耕地数量变化关系到四川的耕地动态平衡和农业持续发展.本文以四川丘陵区12个农业大县为研究区域,采用西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其1992年~2008年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退耕还林、耕地保护政策等是影响四川丘陵区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四川丘陵区耕地数量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三个阶段对我国建国以来的耕地数量变动史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阶段耕地数量的变动情况及相应的政治、社会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以供现行耕地保护参考,同时提出耕地减少分析对宏观调控的意义以及耕地保护政策需要严格执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投入,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不可避免。该文在分析广州市耕地数量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选择了广州市的两个产业发展时期,即“二三一”型阶段(1980~1993年)和“三二一”型阶段(1994~2002年),对两个时期的耕地数量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广州市在不同产业结构下耕地消耗存在着差异,发展阶段越高,耕地消耗量越小;(2)在“二三一”阶段,耕地变化受工业的发展影响最大,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的消耗;(3)在“三二一”阶段,广州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减少,第三产业发展成为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导因素;(4)在耕地转化效益上,“三二一”阶段明显要优于“二三一”阶段,广州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梅州市及其各区县57年来耕地资源分布概况,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梅州市耕地总量比重偏低,分布不均衡,五华县和兴宁市占全市耕地总面积达46.9%;(2)耕地总量波动下降,和国家及区域政策、土地制度等变化密切相关:(3)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显示人口过快增长对梅州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等构成很大压力:(4)耕地变化区域差异较明显,中部梅江区变化最大,中东部梅县、大埔县等次之,西部平远县、五华三县的相对变化率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