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在余 《经济问题》2012,(10):46-50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功可能主要取决于农村是否有一个廉价的医疗服务系统。基于医疗供给方的角度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如何控制医疗费用。分析表明,我国医疗供给方失去有效的监管,医疗服务价格存在不断上涨的趋势,而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能促进了农村医疗费用的上涨;通过比较国外发达国家医疗保障制度中医疗供给方的控制方法,提出了我国加强医疗供给方控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保障属性,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化建设与立法的理论前提。相关政策没有明确其社会保障属性,理论界也莫衷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脱胎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与后者的性质已不可同日而语,它兼收并蓄了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内容,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初级医疗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篇文章以安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调查为基础,对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力求促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尹志芳 《经济问题》2007,330(2):43-44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产生的背景入手,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顺利实施并长期坚持下去,医疗服务机构是关键,基金征收是基础,费用控制是核心.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顺利实施并长期坚持下去,医疗服务机构是关键,基金征收是基础,费用控制是核心。  相似文献   

7.
周新发  孙明 《经济师》2012,(4):46-4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作为我国探索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创新,从2003年中央开始在全国试点推广,已经经历了9年的历程。在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原则指导下,地方如何进一步探索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医疗服务供需状况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措施、运行机制和监管方式,是当前全面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在医疗保险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湖南省郴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取得有益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分析,探索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具体措施,以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是:(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编制、经费不落实;(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医药费用的监管不力;(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成本过高、报销手续繁琐。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抓好以下几点:(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必须覆盖绝大多数农户;(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目标必须立足于保基本健康;(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必须加强对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的监管;(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加强对自身经办机构能力建设;(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基本保障体制建设应城乡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前,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农民参保率低、报销比例过低等问题。为此,必须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统一黑龙江省各县市合作医疗的赔付工作。  相似文献   

10.
尚颖 《经济论坛》2008,(10):123-125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决定,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设想。2003年1月,《关于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原则、组织管理、筹资标准、基金管理、医疗服务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农作制度的变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农村公共产品,其制度运行也受到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影响.农村医疗产品供给主体消失,逆向选择加剧,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瓦解以及医疗服务市场化导致费用增长过快等一系列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准确定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公共产品属性,采取政府、市场等多元的医疗产品供给方式是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政府的扶持下推行的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试行4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基金的筹集、分配、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财务管理是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总体运行情况较好,但是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私人医院与定点医院相冲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面较窄、报销程度复杂、定点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直接阻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和发展。文章依据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来看,提出了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问题的具体措施,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重要的惠民利民制度之一,农民可以通过新农合制度获得国家提供的多种医疗优惠政策,是保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措施。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落实新农合制度,保证新农合制度的效果,必须及时解决目前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四川省民族地区已经建成了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就此详细分析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并找出其症结.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梅 《经济论坛》2007,(10):40-4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是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村居民因患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首先保证的是对农村居民大额医疗费用的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目标是减少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为了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和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中国自200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尝试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武汉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克服困难,自筹资金,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为改善我国农村医疗状况的一种理性制度安排,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特别在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和卫生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试点和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建立稳定而低成本的长效资金筹措模式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难仍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模式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推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其制度缺陷、农民参保不积极、乡村医疗服务资源难以满足农民需要、缺乏必要的法律与政策,据此提出通过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建立完善的筹资机制、完善制度,宣传引导、更新设备,规范服务来促进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的普及,医药价格上涨等原因,农民医疗费用的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疾病成为农民致贫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农村人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2002,中共中央在过去旧的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开始进行试点。到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得到了迅速推广,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何特点,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黄彩梅 《时代经贸》2008,6(1):53-54
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的普及,医药价格上涨等原因,农民医疗费用的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疾病成为农民致贫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农村人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2002,中共中央在过去旧的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开始进行试点.到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得到了迅速推广,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何特点,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