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邓永航 《经济论坛》2010,(7):172-174
针对目前企业日益增强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率现象,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对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相互忠诚关系进行博弈分析,建立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忠诚博弈模型,提出了企业赢得和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袁凌  李健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3):147-150
在劳动过程中,知识型员工自身预期价值与企业赋予价值和社会认可价值的背离是激发劳资冲突的根本原因。在知识型员工价值匹配博弈矩阵的基础上,分析了4种博弈策略,并从价值匹配的角度提出了维护知识型员工劳资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拥有高技术的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富来源。随着知识型人才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知识型员工已改变了过去"从一而终"的工作观念。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如何做好知识型员工的持续忠诚工作,是现阶段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构建知识型员工组织忠诚度的评估模型,使企业高层管理者较为准确全面地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组织忠诚情况,从而做出及时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郭玉玲 《时代经贸》2011,(22):245-246
针对沈阳电气传动研究所有限公司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影响知识型员工绩效的因素出发,结合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的方武,分析现阶段影响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的因素,并通过SPSS18.0为数据分析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构建出知识型员工绩效影响因素模型。然后通过同剂型描述、相关性分析、园子分析以及回归方程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探究。最终,提出提高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谢识予的《经济博弈论》中的“选择报酬和连续努力水平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加以改造,建立了以高科技企业和知识型员工为博弈双方的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股票期权计划中的一些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对照、解释。  相似文献   

6.
马金辉 《经济师》2008,(3):159-160
知识型员工激励及机制构建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者必须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需求,根据企业并购重组后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手段,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并购重组后的运作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7.
高科技企业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彤  李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0):108-110
对谢识予的《经济博弈论》中的“选择报酬和连续努力水平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加以改造,建立了以高科技企业和知识型员工为博弈双方的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股票期权计划中的一些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对照、解释。  相似文献   

8.
试论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莉 《经济师》2012,(9):212-213
文章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涵义、特征以及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企业知识型员工新的激励模式。指出,企业家只有真正将知识型员工当作人才,当作"第一生产力",给他们提供和营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和谐环境,才能使其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相似文献   

9.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能在企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核心资源。然而,一个公司的价值由公司的账面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组成,且无形资产价值远远大于公司的账面价值,而公司的无形资产价值主要来源于知识资产,而知识资产主要来源于知识型员工。掌握知识资产的知识型员工无疑就成为了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宝贵资源,如何吸引和激励知识型员工是广大企业管理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而知识型员工的表现成为决定企业效率高低、发展快慢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知识型员工,加快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知识型员工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有效领导知识型员工是成功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关键。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其对领导行为的要求出发,在国内外学者对变革型领导行为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应于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型员工变革型领导行为的五维结构模型,分析了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知识型员工的适应性,并指出变革型领导风格是对知识型员工领导方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企业知识员工的嵌入式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员工的物质追求、精神追求等是以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如果企业为知识员工提供知识技能发挥以及知识持续增长的平台,使得知识员工形成自我成长依赖并嵌入于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实践社群,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现代物流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物流企业间进行知嵌共享的问题,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通过建立Stackelberg博弈模型,对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条件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得知:知识共享安全系数与企业的最优利润值成正比;同时企业间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也受到利润分配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基于知识溢出效应的企业选址问题.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企业对区位因素的关注点从过去追求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等有形的生产要素转为对无形资源,特别是各种知识资源和创新条件的关注,知识溢出这个新的区位因子正逐渐构成企业空间竞争的新变量,成为企业选址的关键因素之一.以Hotelling模型为基础,引入知识溢出系数建立了企业选址与定价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了知识溢出和运输成本两个因素对企业选址的影响.经过对均衡解的分析,发现知识溢出对企业选址具有向心力,运输成本对企业选址具有离心力,两者的均衡决定了企业选址在集群中心还是选址在外围.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合作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共享是合作创新的基础,分析了合作创新和知识共享的关系,探讨了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合作创新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出了企业知识互补程度越高越容易进行合作创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溢出的高技术集群企业R&D合作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江鹏  吴翠花 《技术经济》2010,29(12):17-21
本文在AJ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溢出的R&D合作博弈模型,并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分别探讨了R&D合作、R&D投入合作与R&D非合作三种情况下显性知识溢出和隐性知识溢出对R&D产出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存在最优的溢出使得企业在R&D合作情况下的R&D水平、利润最大,若合作企业能积极地提高创新能力,企业也可能实现在R&D合作情况下的产量最大。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代工企业在ODM模式中与跨国公司合作创新的主从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指出:跨国公司只在自身知识边际收益较大时才会与代工企业进行合作创新;代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知识边际收益比例进行知识转移,整个合作过程所转移的知识与跨国公司的意愿转移知识比率正相关;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比率随自身知识边际收益的增加而增大,随所有代工企业的知识边际收益之和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论为跨国公司和代工企业确定最佳合作模式和相应参与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韩兆洲  王亚坤 《产经评论》2012,3(5):129-137
最低工资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是其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基于博弈论的方法,从企业雇员培训和工人自身人力资本投资两个角度对最低工资提高于企业员工人力资本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最低工资提高会增加中等技术水平工人的入力资本积累,同时可能减少低技能水平工人的人力资本积累。最后,提出相关建议,认为政府应提高对低技能工人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18.
针对虚拟企业的特点,采用非对称的进化复制动态博弈方法分析了企业知识水平、知识的可共享度、知识转化系数等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探讨了虚拟企业知识活动的内在作用机制,并提出虚拟企业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应慎重选择知识共享伙伴,应注重构建先进的知识技术、提升跨文化软实力以及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9.
组织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程度直接反映了组织的知识管理水平,但是在实际的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障碍。从现有定性理论研究出发,提取组织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变量,给出知识共享过程中员工的效用函数,并利用效用函数建立了动态重复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不同等级知识拥有者在知识共享中的决策方案。根据员工的决策,为组织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提出对策,以期在知识共享中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承载着知识、技能、信息、技术的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力量。在现代管理中,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如何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21世纪新型经济的重要命题。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除了经济契约外,更重要的是在组织和员工之间建立一种心理契约。本文将从心理契约的理论入手,在公平理论、激励理论等的指导下,得出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特性;同时将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和发展型心理契约三个维度;最后,从上述三个维度的视角,分别提出与之对应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