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王卉 《经济师》2007,(12):163-16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体系包含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国际会计委员会认为只有关联方准则中关联方认定、资产减值准则中资产减值转回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同,其余36个准则都被承认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相似文献   

2.
2007年1月1日执行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作出了新规定,明确了资产减值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资产减值的具体范围作了进一步界定,进一步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下,便使资产减值的财税处理差异与纳税调整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主要从资产减值的特点,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和纳税调整,和减值准备当期、减值准备后等等方面,探讨了资产减值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我国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调整,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下面仅就几项重要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4.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印发了39项具体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资产减值准则作为第8号准则写入其中,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问题做了说明和限定,所以对新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会计内容合理性的分析就显得很有意义,此文就是对其做了初步的探讨,并对此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自2001年在股份有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以来,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鉴于此,2006年初,我国正式公布了新会计准则,并准备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在这场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中,资产减值准备变革成为了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焦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此次修订的重点。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国际会计准则中,允许资产减值的转回,但是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是不可以转回的。  相似文献   

6.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由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所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体系的颁布和实施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它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还逐渐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新准则对于资产减值的处理变化很大,这些变化很可能对企业会计盈余真实可靠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可能最终影响企业的利润。  相似文献   

7.
随着会计改革帷幕的拉开及新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实施,公允价值逐渐引入我们的会计核算过程中。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共有38项,其中《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17项具体准则中运用到了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8.
资产减值准备对于遏止利润操纵,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收益、规范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资产减值准备本身又为利润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现行的多个具体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该计提坏账准备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随意性很大,甚至有些企业利用计提八项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因此.认识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则就显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6年初,我国财政部正式公布了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在这场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中,资产减值准备变革成为了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制度规定、范围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资产减值准备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规范、完善资产减值准备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会计改革帷幕的拉开及新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实施.公允价值逐渐引入我们的会计核算过程中。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共有38项,其中《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17项具体准则中运用到了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中对牲畜(禽)资产、林木资产的核算有专门的对应科目进行具体核算,新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对牲畜(禽)资产、林木资产的核算也有专门的对应科目进行具体核算,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分析,从实际工作的角度,为便于统计汇总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横向比较,应当将它们进行统一的核算。  相似文献   

12.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对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会计收益都有较大的影响,于是中国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原相关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的某些漏洞,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作为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有望从制度上压缩上市公司的此种盈余管理空间。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的当年,我国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着大量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2007年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抑制了上市公司的此种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由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所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体系的颁布和实施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它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还逐渐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新准则对于资产减值的处理变化很大,这些变化很可能对企业会计盈余真实可靠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可能最终影响企业的利润。  相似文献   

14.
浅析新会计准则之资产减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萱 《经济师》2007,(7):168-169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使得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各国会计规范的热点问题。我国从1998年“四项减值准备”的出台,2001年升格为“八项减值准备”,直至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可以说,我国关于资产减值的会计规范正逐步走向完善。文章分析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可能对我国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计提行为进行了具体说明,同时对于非流动资产的减值作出了一旦计提以后不得转回的硬性规定。文章就非流动资产减值计量方法的改进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虽然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相对于1999年出台的有关具体准则、2001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修改后的具体会计准则而言加强了对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工作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但鉴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的形式,完善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和加强监督控制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必将成为我国会计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的运用必然有其存在的客观环境和渊源,但是公允价值从某种角度上看是包含其它四类计量属性的,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以下本文拟对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及影响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文章分析原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部分相关规定的不足,比较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重大差异,并分析其原因以及预测改动后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将对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进一步规范给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2006财政部颁布了由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所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对于资产减值的处理变化很大,这些变化对企业会计盈余真实可靠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可能最终影响企业的利润.本文通过分析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相关的会计处理和会计信息的披露等,揭示了其对上市公司利润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理论和技术层面分析构建资产减值规范体系的"纯具体准则模式"和"资产减值准则与相关具体准则相协调的模式",从会计标准的一次性制定、后续修订完善和体系构建,以及管理惯例、监管施行的成本与成效等角度分析两种模式的利弊,认为最节约资源的模式当属我国目前采用的"资产减值准则与相关具体准则相协调的模式"。五年来的实施效果表明,该模式符合系统论的思想和管理惯例,有利于促进各相关具体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一致,进一步提高了法律法规的可检索性和执行力。《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规范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