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研究按劳分配问题的关键是要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说明按劳分配的“劳”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计量的问题。梁博士把“劳”解释为“有效劳动”是不正确的,因为按“有效劳动”分配无法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笔者认为,“劳”指的是劳动者付出的个人劳动中包含的抽象劳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能解决“劳”的计量问题,也就能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也就能使按劳分配理论科学化,并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了。  相似文献   

2.
劳动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关柏春 《经济经纬》2006,1(2):6-8,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具有价值,这是从现实出发得出的结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方面的根本性创新。从这一认识出发就能够使工资反映劳动的价值,实现按劳分配方面的原则,使劳动者成为市场的主体,使尊重劳动成为普遍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正> 劳动计量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非常实际的问题,它关系到按劳分配的可操作性和实现的程度。多年来,经济工作者在贯彻按劳分配过程中,经常遇到劳动量如何计算,不同岗位的劳动如何比较等问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在不断地想方设法,解决矛盾。但是,理论界对这些问题似乎重视不够。我们没有下功夫去总结和概括实践经验,认真研究劳动计量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这应该说是按劳分配讨论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986年以来,我国理论界出现了几种否定按劳分配的论点。一是,把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建国以来从未实行过按劳分配,今后也不可能实行。二是,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仍然是商品,劳动者仍然是按照劳动力价值和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自然也就不存在按劳分配。三是,认为在发达的社会分工条件下,劳动是无法计量的,科学技术越发达,劳动越无法计量,按劳分配也就没有实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论深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因此,关键在于界定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再由于商品具有二重性,这生产劳动也就具有二重性,创造价值的是抽象劳动,如何界定抽象劳动是又一关键问题。价值是动态的(不是原生价值,而是再生价值);劳动也是发展的(由体力为主到智力为主)。价值形成的条件(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决定价值分配。劳动又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都与剩余劳动从而剩余价值相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分配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贯彻按劳分配,而在于如何贯彻按劳分配。要贯彻按劳分配,很重要的一点,是弄清楚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总量中,哪一部分是用于按劳分配的。这首先涉及到扣除的理论问题。按照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在对生产者进行消费资料的分配之前,要作六项扣除。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私企业中的劳动力还是商品并具有价值: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要素分配并不是说所有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新城 《经济学家》2003,3(6):56-6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由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与劳动创造价值无关。私有制决定按要素分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是指分配方式,而是属于分配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公平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8.
实现分配机制的转换是改革的基本课题之一。应当按照什么样的分配理论来建立新的分配机制?我主张以市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为依据。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一、个人选择的自由与劳动的分配在改革时期,我国经济学界讨论分配问题,注意力多集中在是“按劳分配”还是“非按劳分配”,要不要承认按劳分配,利息、股息、红利、地租、房租以及风险经营收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等。其实,只要承认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述范畴便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不是主观上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客观上必然如此。我们没有必要老是在古典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原则中兜圈子。现代社会主义需要创立一个新的分配理论,这就是市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充分的个人选择权利和分配过程的市场调节为主。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有企业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分配方式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国企高管与广大普通员工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应该毫无例外地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国企高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允许在不违背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对其实施一定程度的薪酬激励.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管理劳动一般和管理劳动特殊二者之间的关系,准确区分资本主义经营管理者的劳动收入和剥削收入,是制定国企高管薪酬激励制度的前提和理论依据.我国国企高管的奖励和津贴数额如果超出管理劳动应得的报酬过多,就会导致其劳动的异化,其本质也是对广大劳动者的剥削.因此,应该将国企高管收入限定在倍加的简单劳动获得工资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津贴和奖励,使之符合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0.
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是现代经济中生产要素。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分析,这些要素既可以抽象为劳动,也可以抽象为资本。从激发这些生产要素的活力、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研究目标出发,我们可以将这些生产要素抽象为人力资本,因而按人力资本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机制。同时,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劳动知识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和资本化的要求,按劳分配也必须发挥按人力资本机制的激励作用,以解决现实经济中复杂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因此,按人力资本分配在社会主义分配结构中具有耦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的一元论 ,承认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应该扩大生产劳动的范畴 ,认为凡是有益社会的劳动都创造价值 ,各种非生产劳动要素虽不是创造价值的要素 ,但却是创造价值的前提、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 ,因而现实中生产决定分配的内涵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按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与必然要求 ,按要素分配不存在剥削 ,按要素分配并不违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2.
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相适应,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可以多样化,这其中就包括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市场化。市场式按劳分配对计划式按劳分配的取代及其历史缺陷的不断克服,使按劳分配逐渐形成了市场化的实现形式、运作机制、分配理念和分配政策,这一按劳分配市场化发展的新趋势,将使市场式按劳分配的现实优势和体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使其作用覆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既有领域,并在事实上成为一种对整个社会所有经济领域都起作用的市场化按劳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3.
按劳分配应有客观的量化标准刘兴海科学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应视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侧重点。、这是因为,改革的核心在于不断调整各方面人们的利益关系,以调动人们的生产(工作)热情。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科学地实施按劳分配原则,并对其量化标准做出科学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要不要开放劳动力市场所涉及到的重大理论问题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如何保证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地位?只要开放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就必然成为商品,这一点我们不必回避。问题在于,开放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主人地位的消极影响和对提高劳动者主人地位的积极作用孰大孰小。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成为商品,与传统的劳动管理体制相比,后者更能体现劳动者的主人地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公有制之间的交换、国营企业与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以及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交换都是商品关系。各个历史时期的商品都是具体的,都有具体的社会性质。但是“商品交换一般”的概念应该理解为在交换中比较产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行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交换原则的交换方式。进入这种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分工,从生产到消费不能完全经过直接分配来实现,以及交换有采取商品形式的必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各种商品关系,各种商品关系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与按劳分配有联系的经济核算也是它们存在的原因之一。在所有三种商品交换当中,交换产品的时候都发生所有权的转移。但都不是完整意义下的所有权转移。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之间的交换也是如此。在商品关系当中,劳动者用所得货币购买消费品是比较特别的,它不是商品——货币——商品,而是劳动……货币——商品。这个表述的意思是,劳动由于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具有直接的社会性,直接表现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同作为商品的消费品进行交换。商品的消亡过程不是各种商品的商品性逐渐减弱,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商品由于丧失它们存在的根据而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按需分配代替了按劳分配,消费品就不再成为商品。至于那时部分生产资料是否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是商品,现在还难以断定。此外,本文对于人民公社为什么要实行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概括了许多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中的意见和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关于我国由社会主义所有制两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过渡过程中交换关系的变化问题,根据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过渡的发展过程的一般了解,只可能具体地作了一些分析。并且认为,为了实现这一过渡,不仅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采取必要的步骤,而且要在交换关系方面采取必要的步骤。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中的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相关,主张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无关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的资本收入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以为资本创造价值或者资本收入是非劳收入是不正确的;现阶段的按要素分配只是分配的表现形式,其实质则是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7.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时期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了社会生产基金,后备基金和满足同共需要的社会消费基金等以后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它是社会主义分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内容就是要求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从事社会劳动,社会按照各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实现了“不劳动者不得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都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们二者之间的相容性。在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公式中,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相安”地相合在一起,共同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从动态上讲,商品经济的运行,对按劳分配的贯彻和实现,发挥着积极的机制作用,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水火关系。商品经济对按劳分配的机制作用,最主要的表现在:只有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才能使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得到检验和净化,把劳动所得的报酬和所提供的劳动量一致起来。我们知道,按劳分配的核心内容是,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多劳  相似文献   

19.
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是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尺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产权关系和商品经济原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在现实经济关系和法律上的体现,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这两个方面都有科学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牛丽姜 《经济师》2001,(4):160-160
一、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特点,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产品经济中实现的,这种按劳分配具有下述三个特点:第一,分配的依据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时间。在马克思设想的资料公有制,社会成员之间的地位完全平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来进行的,由于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已不存在,劳动者的个人劳动直接表面为社会,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时间是计量每个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尺度,根据这个尺度进行消费品的分配。第二,分配的主体是社会。由于全社会实现了单一的公有制,其它经济形式已不存在,全社会是一个大工厂,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属于宏观层次,社会是按劳分配的腐朽,社会可以采取统一的方法进行个人消费的分配,按劳分配的的实现形式是单一的。第三,实现的媒介是没有价值的劳动券。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社会公有的生产中,“生产者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这些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资本论》第2卷第397页)因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结束后,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备中领得相应的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昨,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