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而从目前情况看,民营企业的法律意识现状令人担忧。民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不仅关系到民营企业本身的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影响我国走向法治社会的进程。本文试对民营企业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供民营企业及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儒家利益观与民营企业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农业社会,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它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标准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以发展、效率为主线,强调的是经济活动规则等.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值得人们深思.因此,应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机结合,构建义利兼顾的新型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营销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民营企业市场营销问题是一个持久的问题,需要从政府、民营企业自身、消费者、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自2000年10月创建以来,中非合作论坛不仅全面深化了中国同非洲国家间的经贸关系,而且为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新生力量。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和非洲经济都面临转型,这给中国民营企业到非洲投资提供了发展机遇。然而,非洲局势的动荡、投资环境的不成熟以及国内投资者对非洲文化和法律法规的不熟悉等因素都给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带来重重挑战。应对投资非洲过程中面临的各项挑战,不仅需要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的水平,而且需要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是加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要通过制度创新,增强民营企业的创新意识,改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提升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市场准入、融资、税收等方面仍受到不平等待遇。加强民营企业平等权法律保护是市场主体地位平等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要求,也是WTO非歧视原则的要求。确保民营企业平等权要完善健全立法司法,规范政府行为,构建民营企业维权法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张光全 《全国商情》2009,(19):32-34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部,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只有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约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多重因素的基础上,从法治的角度提出了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兰州市民营企业在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甘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兰州市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和财政来源.然而,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兰州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从兰州市民营企业的现状、特点和融资环境来看,要使其融资困境得到改善,不仅企业自身需加强管理、提高竞争力,政府和金融也应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主导功能.  相似文献   

9.
转轨经济国家的政府计划情结及与之相关不当金融管制,政策行为的不稳定性,随意性和模糊性,机会主义行为与道德风险,监管的偷懒与失职,地方政府的无意性欺骗及刻意毁约以及官场腐败等现象,都会使政府在金融市场运行中的信誉遭受失落,引起公民对策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困扰民营企业的最大问题不是资金、产品,也不是市场,而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许多民营企业都在探索提高和改善其绩效的有效途径,因此,绩效管理成为一个倍受管理学家关注的课题。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是进行绩效管理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如何设计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需要的绩效管理系统,对很多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重大的课题。据此笔者就绩效管理的几个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不介入具体经济活动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在私有产权的情况下,政府才有可能不介入具体经济活动。我们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这是对的。但是明白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条件,却是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你要搞公有制、搞国有经济,那么行政审批、政企不分就少不得,政府就不能不介入具体经济活动,政府职能就不能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2.
法治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从防范政府权力滥用和行政腐败可能抵消一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来看,建立法治政府也是可欲的。但是,这一诉求并没有说明什么样的法律制度更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事实上,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根据自身情况确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法制结构。因此,结合澳门法治的法律史与经济发展的经验,探讨说明法治高度(法治完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就有了某种特殊的意义。表面上,发展经济成了国家的政治任务,国家亦确实能够以超常的方式推动经济繁荣。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财富积累过程具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只有建立有限政府、抑制其参与、控制和管理经济性活动的范围与强度,市场体制和宪政体制才能同时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法律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就是人的法律精神现代化,树立法律信仰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人都信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法治.法律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艰难的培育过程,不仅需要主体条件,还需要客体条件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近现代的大量单行经济法律法规中总结出来的经济法,不同于过去个体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及其附属存在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已存在的私法、公法,经济法是个体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生产(合作生产),以及各自为了自己需要的商品交换转变为争夺利润的竞争性交换的产物。研究经济法权利,必须自我突破传统私权论,以及突破传统公权论和私法公法法域论的束缚,并从中看出经济法与人们不因合作而丧失其所创造的得益、不因竞争而丧失他们创造利益的实现,以及国家只能采取市场监管、宏观调控等方式与市场主体合作创造全社会的增量利益而得益等相关,因此,经济法权利是以劳动力权为其基本权利范畴的现代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文本宪法而无实在宪政”,“有形式法制而无实质法治”,原因何在?中国历史上市民社会的缺失和现实中市民社会的不成熟是中国难以实现宪政与法治的根本症结。因此,中国建立宪政之途和走向法治之路就是培育和形成成熟的市民社会。为了加快中国市民社会的成熟,以为宪政与法治铺垫基石。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市场化;进一步加强政治民主化和权力监督;进一步推动社会利益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进一步推动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既不属于公法,也不属于私法,而是社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法的法律调整方式具有附带极强经济性的义务性和主要事后性;法律责任的实现应当遵循合法性、公正性、及时性与不可避免性原则,经济主体能够通过经济法律责任对其经济行为的后果进行预测;经济法律责任在性质上应当与经济违法行为相适应,是制裁性与补偿性的有机统一.以上诸方面决定了经济法律责任的独立性是经济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利用1978年以来相关经济数据,基于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视角,总结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演变的特征事实,并运用多变量脉冲响应函数,对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暂时性增加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产生抑制作用;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效应,但其影响是正向的;CPI的持续上升不仅不利于居民消费增长,对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会产生抑制作用;从长远来看,保持物价稳定、建立新的消费热点则是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腐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从古至今都是各国政府和学术界谈论的热点问题。自人类出现了私有制以来,腐败就伴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不断发展变化。在以往的文献中,腐败问题的实证分析较多关注腐败与经济因素之间的研究,而很少涉及腐败与社会、政治因素(如法治水平、政治稳定等)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采取世界银行的"良好政府"数据和世界透明组织CPI数据,包括六大变量:法治水平、政府效率、政治稳定、发言权与责任、法规品质和腐败控制,挖掘腐败控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如下结论:腐败与法治水平最相关,提高法治水平是遏制腐败的最重要手段;政府效率与腐败相关度也较高,提高政府效率有助于控制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9.
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经的阶段和过程。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地方政府转型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为适应我国发展的整体形势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陕西加快了地方政府转型。推进全省各级政府科学合理转型,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陕西应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向服务、民主、法治、责任、高效型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20.
基于消费跨期最优化框架,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及私人消费支出与政府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对中国数据的分析表明:短期内,李嘉图等价不成立,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即政府支出增加将导致居民消费增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是有效的;长期内,政府支出将完全挤占居民消费支出,因而支出政策不宜用于实现政府的长期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