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与世界》2011,(18):64-65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米面为栩栩如  相似文献   

2.
刘志刚 《走向世界》2013,(36):40-43
<正>烟台民间文化之丰富,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多元化的人群来源,奠定了地域文化多样化的鲜明特征。大海的恩赐与土地的肥沃衍生了朴实豪爽的胶东儿女。号称"胶东花饽饽"的面塑艺术就是在这群粘着"海腥味儿"的烟台人手中诞生出来的。"烟台面塑"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厚、造型独特、色彩浓烈,聪慧的烟台人在长期的生活积淀中创造了大量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烟台面塑"——这一手工绝门艺术正是胶东大地的珍宝!  相似文献   

3.
白英 《中国西部》2012,(29):126-139
我从小生长山西阳泉,小时候每逢农村的祭祀活动上,都会看到五彩缤纷、斑澜绚丽、造型逼真的面塑,那时候,我不懂什么礼节,只是对满桌的祭品很感兴趣,印象深刻。旱就产生了把这一瑰丽的面塑艺术品拍摄下来的念头,苦于没有机会。恰逢前几天,阳泉市郊区西南舁村有一场隆重的民间祭祀活动,负责制作面塑的是阳泉市河底镇胡怀英,以手艺精巧远近闻名,她特意约我们前去拍摄,因为,这个活动上,需要一百多组面塑,场面和气势都属于近年较大的,我听到这消息,不由得兴奋起来。  相似文献   

4.
灯碗情愫     
灯碗是用豆面做成的不同形状的面塑。面塑前面为碗状,内插一缠绕棉絮的小木棒,倒入豆油,于正月十五元宵节点燃放在屋内及院落不同位置,用以祈福。在栖霞、莱阳一带,豆面灯碗习俗历史悠久,现已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农民与国际大师,这两个名词神奇地集中在王亮的身上——他是地地道道的河北深泽县农民,儿时的面塑爱好在几十年的执着下将他引领进艺术的殿堂。在他魔力般的手中,面塑的灵动造型征服了无数业界专家,代表作晶“蝈蝈”更是为他捧回数顶文化艺术界桂冠。  相似文献   

6.
苏航 《东北之窗》2013,(13):86-86
端午节期间,大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40多位民间艺术家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展演多种形式的民间艺术,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氛。在胜利广场"2013端午文化节"上,民间艺术家们做了剪纸、面塑、剪影、泥塑、花馒头、中国结艺、麦秸画、布贴画、丝网艺术、手绘艺术、嵌丝工艺画等展演,许多市民和游客围拢过来,周顺  相似文献   

7.
薛峰 《东北之窗》2015,(6):40-41
在中国,玩面的人很多,像刘吉成这样能玩回一个"山花奖"的不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学习研究,刘吉成将现代美学元素和传统面塑技艺完美结合,其作品《金陵十二钗》2009年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惊艳!强悍!是"吉成粉丝"对他作品的评价,"面塑刘"的雅号也不胫而走。从富有立体感的面塑人物肖像,到如今的面塑壁画,刘吉成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变越精彩。从电影开始的造梦之旅刘吉成喜欢面塑,是从六七岁时看了一场电影开始的。忘了是什么电影,但电影开头那段介绍"泥人张"的宣传片却深深印  相似文献   

8.
砜砜  苏航 《东北之窗》2013,(16):58-59
刘吉成大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自幼对面塑兴趣浓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学习研究,将现代美学元素和传统面塑技艺完美结合,其作品《金陵十二钗》2009年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相似文献   

9.
王非 《西部大开发》2012,(4):118-119
面花流传在黄陵农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邺中记·附录》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梗来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面花。这小小的面花,成为当地人致富的金钥匙。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传承人赵爱芳,利用集市活跃的优势,开始做起了面花生意。  相似文献   

10.
云龙  张达图 《东北之窗》2013,(18):24-24
栩栩如生的面塑和铜艺作品,乡土气息深厚的剪纸和布艺,海洋气息扑面而来的海鸟摄影和贝壳……行走于大连国际机场国内与国际航站楼候机区间的长廊,  相似文献   

11.
王王勺从事面塑创作20余年,她的作品清雅宜人,温馨明净,包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自己的独特风格,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观众中,她的精巧的作品都极受欢迎。  相似文献   

12.
易刚 《今日重庆》2008,(8):96-99
钱西兰卡普,汉语译为“被面花”、“土花铺盖(被面)”。这是因为在汉藏语系的土家语里,西兰是“被面”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而在土家族婚俗中,少女们的嫁妆必须由自己亲手织绣:在出嫁前一年,她们一心一意呆在家里,夜以继日编织西兰卡普,编织心中美好的憧憬……  相似文献   

13.
在渝中区举行的“重庆与世界2012文化嘉年华活动”现场,一个蓄着齐耳短发、50多岁的妇女,她以灵巧的双手,少则几分钟,长则十多分钟。将各色面团变成了一个个身材匀称、神态逼真、呼之欲出的各式面人,使围观者惊叹不已,为之叫绝。在场的一位外国朋友看着这惟妙惟肖的面塑人物,立即举起相机连续按下了“快门”,说要带回他的国家给朋友们看看中国的面塑绝活。这位面塑创作者,就是被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文联、重庆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重庆市优秀民间艺术家”和“巴渝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的现任巴南区文联常委、巴南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明朝兰女士。  相似文献   

14.
山东民间面塑艺术丰富多彩,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有面灯、巧饽饽、面老虎、江米人等。一、面灯正月十五山东普遍有捏面灯的风俗。东部沿海县市,几乎家家户户用黄豆面捏灯,灯的柱体上雕龙塑凤,镂花刻草,制作十分精美。上头捏一个小窝窝,再插上芯子倒上豆油,就可以点燃了。入夜,人们则到祖坟去为已故的亲人送灯。捏制面灯,一般是小孩的母亲和奶奶按家庭成员每人的属相捏成各式灯盏,摆满一案板。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祛病,因此这天还要在粮囤里放圣虫灯,水缸里放鲤鱼灯,屋内角落放鸡灯,门口则放上守门的狗灯和猴灯,送灯时还要哼唱民谣:"照照  相似文献   

15.
面朝鲜花的日子·马步升许久的时日了,我的书桌上总有一束鲜花与我相伴,花的品种随着季节在悄然替换,而花总是鲜活的,一种人们习惯称作芬芳的气味总在周身萦回。这鲜活,这芬芳,使我这间有近万册书籍挤压下的书房总显得自由生动,令我不忍离它一时一刻。花都是学生送...  相似文献   

16.
李梦  政涛 《走向世界》2014,(9):70-73
在莱阳,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有做豆面灯碗的习俗,所谓豆面灯碗,就是用豆面做成的不同形状的面塑,上面插上灯芯,浇上花生油,点燃了放在家里的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寓意。这种流传于民间的习俗,实际上是集传统的祭祀、祈愿于一体的活动,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现已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关中面花     
沈宇 《西部人》2004,(7):31
面花,俗称“花馍”,既是观赏性极强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间风情的艺术品。千百年来,面花在中国黄河流域特别是陕西关中农村流传甚广,是关中农村红白喜事、四时八节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面花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洁白如玉;大的有一米多高,要用三四十斤面做成;小的则玲珑剔透,只有几厘米高。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在勤劳的农妇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难怪人们评价民俗礼馍是“原本的雕塑”,是人类民俗研究的“活化石”,是龙虎文化的典型体现。地处八百里秦川、被誉为“面花之…  相似文献   

18.
西兰卡普     
陈彤 《今日重庆》2009,(5):86-86
是黔江土家族著名的民间工艺品,又叫土家织锦。土家语中的“西兰”,意即被面;“卡普”,意即花。直译为“花的被面”,是土家族民间艺术的精华,色彩斑斓,朴实典雅,图案新奇,具有很高的实用与欣赏价值。西兰卡普的图案。多用象征的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呈单一型的演进变化。编织时,以红、蓝、白等色棉线为经。各色丝、棉、毛线作纬,采用挖空工艺,手工挑织而成。粗犷洗炼,结构丰满,取材广泛,其传统图案的二百多种。  相似文献   

19.
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住上各种电器和家具一应俱全的房子;就能得到水、电、气、油、面,甚至鸡鸭鱼肉,烟酒糖茶;就能享受娱乐、保险、医疗、养老等一切保障。这是天方夜谭吗? 不是。在河南省,真的就有这么一个村子──  相似文献   

20.
熊海 《科学决策》2008,(10):146-147
随着柴选木盆地油气资源的不断勘探开发,已有涩格、仙——敦、仙——花、涩——宁——兰等多条天然气管道覆盖柴达木盆地,为盆地建设天然气加气站网络奠定了基础,本文试从技术手段和建设意义两方面分析,阐述建设柴迭木盆地CNG加气站网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