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桂霞 《科技与企业》2013,(22):116-116
国家电网进入以特高压、智能化为标志的电网发展新阶段,随着电网企业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升,运检一体化成为变电站运维管理的新模式,适应了智能电网发展的需要。文章针对现阶段“大运行”、“大检修”变革后,变电站在运维管理上发生的变化,探讨了变电站、运维站在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多个方面从传统管理模式向运维一体化模式上的转变历程,为保证变电站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电力产业正向超高压、大机组、大容量的运作经营模式发展,诸如500 kV的超高压电网成为不少区域的主网架。而随着电力产业技术发展与电力系统运营改革的推进深入,并结合“三集五大”经营战略决策要求提出在变电站运维管理方面,实现减人增效与降低人工成本的热点问题却逐渐纳入议事征程。因此,文章主要以500 kV超高压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作为阐述切入点,谈了超高压变电站的运维管理特点,并提出了500 kV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措施等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追求电力企业的运维管理的高效稳定发展,文章根据变电站的超高压500 k V的运维管理实际经验情况,分析了在变电站设备运维管理中出现的实际困难,并结合变电站运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电力产业正向超高压、大机组、大容量的运作经营模式发展,诸如500 k V的超高压电网成为不少区域的主网架。而随着电力产业技术发展与电力系统运营改革的推进深入,并结合"三集五大"经营战略决策要求提出在变电站运维管理方面,实现减人增效与降低人工成本的热点问题却逐渐纳入议事征程。因此,文章主要以500 k V超高压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作为阐述切入点,谈了超高压变电站的运维管理特点,并提出了500 k V变电站运维技术管理措施等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变电站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在逐步提高。为了使这些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必须做好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维管理工作。文章分析了常用的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维管理模式,指出了无人值班变电站选择管理模式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运行管理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网企业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升,运维一体化已成为变电站运维管理的新模式。鉴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当前电网生产中变电运行和维修的分工模式、生产管理效益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从优化作业流程、资源配置、改进运维管理模式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变电运行维修一体化的具体实施方法,为电力企业变电站的良好运行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变电站维护模式已很难满足电力发展的需求,变电运维一体化逐步成为了变电专业化管理的趋势,加强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有助于电力系统实现大容量、大系统以及智能化发展。文章对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电力行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变电站各种设备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些新设备的引进提高了变电站的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对变电站的运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概述了500k V变电站运维以及其风险来源,分析了500k V变电站运维中的隐患风险,提出了一些有效控制500k V变电站运维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变电站的运作方式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运维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各变电站的主要运作方式。为了使这种运维一体化的效果达到最佳,文章在探讨了变电站实施运维一体化必要性的基础上,对运维工作中常见的一些典型缺陷进行了探讨,并建设性地对运维一体化消缺的方法与步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而要想使这些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管理维护好这些设备。文章在探讨了传统变电站运维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差异性运维策略,分析了这种运维策略的制定、实际应用,并综合评价了这种运维策略的应用效果,最后提出了缓解当前电力设备运维压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企业技术开发》2015,(35):45-46
随着机器人制造技术的进步,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电网行业,通过在变电站创新管理与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使机器人可代替人工对室外高压设备进行巡测,及时发现电力设备的内部热缺陷、外部机械或电气问题等,给运行人员提供诊断电力设备运行中的事故隐患和故障先兆的有关数据,有效降低运维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变电站的运维成本,提高巡检作业的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寿命普遍比较短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寿命的主要原因,并重点针对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安装工艺、接地系统抗腐蚀性和运维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变电站一次设备使用寿命的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大检修对特高压变电站巡检及运维的要求,进行了特高压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功能设计和软件设计,定义了系统的框架结构,对实现痕迹化管理的智能巡检业务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分析,对系统软硬件选型及数据库建模设计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前提下,国家对于电力事业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重视的态度,也积极引导我国的供电事业朝着建设智能电网的方向发展,使得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在近几年里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于智能变电站较多摒弃了传统变电站的人工操作难题,较多的综合利用了各种高新技术,也就使得变电站的运维班组工作随之进行较大的变革,变电运维班组的人员要随着智能变电站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要求.因此,本文就如何帮助变电运维人员从实际工作中提高对二次设备的运维管理、 有效落实各项运维管理工作、 全面排查各项安全隐患、 设备遗留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方法总结和思路理清.  相似文献   

15.
系统分析创建新的控管系统,利用调度数据网实现对变电站机房内所有IT设施全面的控管,实现了日常操作、运行维护、供电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的远程集中管理,大大降低了设备分散所代理的管理不便的问题,极大的降低了维护成本,为变电站的网络化、集中化、平台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手段,提高了运维管理能力,提升了现代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运行是电力系统运行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的大量运用,可以辅助变电站运维管控工作有序展开,提升变电站运行效率,增强其稳定性,对于保障电网的整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智能变电站运行中涉及的环节较多,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安全故障,因此要做好安全运维管控,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尽最大努力提升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安全性。本文就智能变电站安全运维管控方法展开论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优化实践。  相似文献   

17.
马永强 《民营科技》2013,(12):74-74
“三集五大”运行体系的建立,变电运行人员相应减少,对变电站各项运维业务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海电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操作目前仅在某个独立设备的远方摇控操作层面上,随着电网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新建变电站越来越多,尤其是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给变电站运维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改变现有倒闸操作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硕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7,(7):54-56
实施变电运维标准化,可大幅度提升运维工作效率,是提供构架资源节约型企业的有力保障。张掖变电运维班通过对运维工作与标准化的合理契合,进行了管理创新和最佳整合,从标准制定、优化流程、过程控制、规范行为,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实施变电站安全设施标准化、倒闸操作标准化、设备巡视标准化、设备验收标准化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使运维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得到夯实。有效发现和消除电力生产中管理方面、人员方面、设备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及设备缺陷,做到防患于未然,并针对运维站安全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提出对策和持续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峰  王赫  杨光 《企业技术开发》2014,(32):114-115
目前变电站接地线管理大多采用模拟图版、微机五防、后台监控等挂牌方式实现,缺乏对现场接地线的实际管控,对其具体位置不能进行判定和控制,不能进行模拟及管控,容易导致非运维人员误拿误挂、运维人员漏拆漏放。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现阶段变电站智辅平台(智能安防辅助系统综合监控一体化平台),并通过物联网、计算机、嵌入式数据采集等手段对变电站接地线的注册、状态、授权、位置、归还等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子系统,有效避免了接地线的误接、误拆、漏接、漏拆等违章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前变电站接地线管理大多采用模拟图版、微机五防、后台监控等挂牌方式实现,缺乏对现场接地线的实际管控,对其具体位置不能进行判定和控制,不能进行模拟及管控,容易导致非运维人员误拿误挂、运维人员漏拆漏放。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现阶段变电站智辅平台(智能安防辅助系统综合监控一体化平台),并通过物联网、计算机、嵌入式数据采集等手段对变电站接地线的注册、状态、授权、位置、归还等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子系统,有效避免了接地线的误接、误拆、漏接、漏拆等违章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