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治理高房价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文章以标本兼治的视角,分阶段全面剖析高房价治理中的缺失。以标本关系路径图为工具追根溯源,找到我国房价畸高背后的深层次根源:"三制"、"二策"。最后指出必须正本清源,必须改革"三制"、修订"二策",完善和构建我国房地产市场治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引导并带动着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事关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健康运行。目前,高房价已成为社会颇受争议热点的问题,房价持续过快上涨长期处于价格高位将影响到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并将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对高房价如何进行宏观政策调控与市场机制调节,探索并尽快建立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长效运行机制,是当前摆在我国社会与国家房地产行业政策制定决策高层一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刘丽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9):79-80
我国的房价在已经大大超出普通民众购买力的情况下仍然持续高涨,给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巨大的压力.本文从民众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了高房价的危害性,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控制房价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确保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房产如同其他商品一样,其最低价取决于成本,最高价由需求决定。本文对我国高房价现象进行了深度剖析,认为住房的建造成本是形成高房价的基础,住房需求是高房价形成的关键。住房高价位则是由成本和高收入阶层及炒房者的需求共同决定的。因此,对房价的调控一是从可控成本入手,二是进行分类限价。分类限价不仅科学合理,而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是完全可行的。政府应从价格上保护基本住房需求,对满足基本需求的住房规定最高限价,使其保持在大多数人能承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6.
对于高房价背后的利益决定着房价走势,高房价下的集团利益分析有助于弄清中国房地产价格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高房价现象,指出国内房地产市场是被行政分割而形成的一个个区域垄断市场,分析高房价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指出开发商、地方政府、炒房者、银行等合谋利益集团与购房者博弈的纳什均衡偏向前者;提出解决高房价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 先导性、 支柱性的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政府和百姓关注的话题,它的发展,不但给我国经济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为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无节制的扩张,使我国房价不断走高.房价应与国家经济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房价的大起大落都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本文分析了高房价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希望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避免房价大起大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居高不下的房价已经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以来的房价调控政策虽抑制了房价的过快增长,却仍未使房价回归理性。本文试从中国土地供给的现状出发,探讨土地供给与高房价的因果关系,希望对继续的房价调控做些微贡献。 相似文献
11.
解决居民住房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民生问题,而高房价则成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因素是因为我国为解决经济危机所大量投放的货币;其次,“刚性需求”是我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庞大的“刚性需求”推动了房价的持续上涨;最后,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以及存贷款的加息造成房价的居高不下。本文从住房结构的完善: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税收政策的改善调整以及汇率的调控来解决高房价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对大学生择业各种影响因素的调查,以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四川成都市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并对调研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获取房价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的相关性.从而明晰政府部门、高校、大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的分工与职责,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科学合理化与职场生涯长远发展进行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中国政府和百姓的关注话题。房价要与国家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相适应,高房价会对国家和社会带来冲击。本文分析了高房价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解决办法,希望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16.
伴随着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的大幅扩招,高校背负了沉重的债务,部分高校负担沉重,甚至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发展。文章在分析总结高等教育巨额债务的现状、成因及评价、防范、化解的实践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债务的防范和化解的长效机制做了探讨,以期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经验证据表明,高房价背景下,经济因素已成为农民工居住空间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与访谈发现,房价大幅攀升已导致在城农民工居住空间分异并呈加强的趋势,表现为其居住区位向城郊边缘分离,和城市居民相较其居住形态呈"极化"倾向,与周边市民的居住隔离正在发展。指出纾缓农民工居住空间分异、促进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及与城市居民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多方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