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信息产业演进的表现形式。信息产业的演进直接表现为信息产业结构和信息产业组织的演进,其中信息产业结构的演进表现为信息产业的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信息产业组织的演进表现为信息企业的成长与退化;信息产业的演进间接表现为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作用,即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分析了影响信息产业演进的各种因素。信息产业是以信息技术这样的高科技为支撑的高科技产业,对信息产业的演进影响较大的因素有:需求、技术、人才、资金和政策等。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相应对策,即制定统一的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信息市场,推动信息产品商品化;加大投入,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开发,培植龙头带动基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信息产业人才的培训。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入。如何利用信息化来促进传统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临沂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以临沂市为例,探索适合临沂市的信息化与物流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途径。通过实地走访临沂市物流产业园区,分析临沂市物流业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信息化对临沂市物流产业的发展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鱼骨图分析法对制约临沂市信息产业和物流产业深度融合的因素进行剖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实现临沂市信息化与物流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21世纪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经界》1997,(10)
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引自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一、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显著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对于实现  相似文献   

4.
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引自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一、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显著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对于实现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第三产业在各国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这导致了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入世,国内市场向全球开放,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跨越,电子商务也势必逐步发展起来,冲击传统产业的地位。毋庸质疑,互联网正成为新的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电子商务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第三产业在各国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这导致了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入世,国内市场向全球开放,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跨越,电子商务也势必逐步发展起来,冲击传统产业的地位。毋庸质疑.互联网正成为新的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电子商务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笔者首先探讨了传统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其次,分析了辽宁传统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化、创新制度、文化、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产学研合作、产业信息化、集群化、制度体系构建、文化创新和创新人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辽宁传统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顺应知识经济潮流、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战略决策。其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二是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文章主要从后者角度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做以探究。  相似文献   

9.
“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传统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破坏了环境的和谐统一。湖南承接传统产业转移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市场环境,通过良好的区位优势孵化传统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集群化的程度与承接载体的质量,吸引传统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完善信息流通渠道及信息传递机制建设,带动传统产业转移;克服政府规制失范问题,培育承接的传统产业发展;加快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0.
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后发优势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九五”以来,天门市信息产业在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信息市场有所发展,信息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但是,信息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资金投入不足、产业人才缺乏等都是制约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应抓住信息化大发展机遇,充分挖掘潜力,合理  相似文献   

11.
信息产业部有关人士日前在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指出,2002年我国信息产业要以应用为重点,加大信息化推进工作力度。他表示,国务院最近对信息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要求突出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其中,推进企业信息化又将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他还表示,对大型企业,应引导并帮助他们进行生产、经营、服务流程再造,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应用系统;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推广广东南海市的成功经验,利用政府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开展各种信息化应用。“十五…  相似文献   

12.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由于软件园对于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纷纷建  相似文献   

13.
<正>9月17日,泉州市信息产业协会正式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原信息产业部司长、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林元芳、泉州市副市长林伯前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4.
杨晓 《中国市场》1999,(5):24-26
<正> 尽管1998年由知识经济、信息产业、高科技时代等现代“题材”构成了中国经济生活中几乎所有主要的话题,但作为传统产业中近乎古老的中国造纸业,还是因为中国首例反倾销案的发生和因为环境污染而强行关闭几千家中小型造纸厂而成为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张永云  金敏力  王薇 《商业研究》2005,(16):115-116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影响重大,对工业化发展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传统产业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们不能以牺牲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来一味的追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两种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管理和经营等多个环节上,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信息系统,完善信息服务,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头戏,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任务,企业信息化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战略措施,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 全球信息化是大势所趋 当前,电子商务是各个国家和各大公司争夺的焦点,也是我国信息化的重点内容。现在各国都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逐步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所以我认为,把电子商务作为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的决定性措施,作为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手段并不为过。发展电子商务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决定在新经济中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位和今后发展的命运。电子商务不但会带动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而且会从根本上实现对传统产业的结构性改造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 ,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南通作为一个中型城市 ,如何将这一战略决策落到实处?南通市经贸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本市信息产业基础较弱、传统产业占比高的实际 ,选择了  相似文献   

19.
陈建  向铃 《中国市场》2023,(32):1-7
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占领数字经济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基于数字经济理论、经济竞争力理论和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构建研究概念模型;根据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出各城市经济竞争力,参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推算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线性回归分析证实数字经济水平对地区经济竞争力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地区,其经济总量增长优势明显。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和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实现“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论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特征的分析,指出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需要利用各自的优势融合发展。只有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和平台发展高技术产业,以高技术产业为导向发展传统产业,才能实现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