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胜  胡玲燕 《新金融》2013,(2):33-37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PE市场发生深刻调整,在投融资规模、投资收益率、投资策略、区域布局、监管政策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国内PE市场近年来发展很快,未来在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富裕人群持续增长、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拥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为促进国内PE健康快速发展,应针对PE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系、扩大机构投资者范围、加强对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PE市场发生深刻调整,在投融资规模、投资收益率、投资策略、区域布局、监管政策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国内PE市场近年来发展很快,未来在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富裕人群持续增长、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拥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为促进国内PE健康快速发展,应针对PE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系、扩大机构投资者范围、加强对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3.
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我国股权投资、并购及IPO市场进入了调整阶段。近日.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大中华地区著名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对2008年中国VC、PE、  相似文献   

4.
“2008年最大的感受是,9月份以前很多FOF基金是主动追逐业绩好的VC/PE基金,那些业绩不错的基金在募集时,LP之间的竞争会很激烈。但是到了去年9月份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LP开始放缓投资速度,这时VC/PE募集资金就变得很艰难了,他们开始主动追逐LP。”磐石基金(Pantheon Capital)全球合伙人黄永忠在2008年感受最深的就是,LP与GP“角色”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首席财务官》2008,(11):66-70
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深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从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上看,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回归理性,募资热度消退,投资水平大幅回落,退出通道收窄。但同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亚洲及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未来一年及更长期的发展前景仍然保持乐观态度。第三季度境内外IPO节奏放缓,上市企业数量明显减少,融资金额大幅缩减,资本市场仍未能走出金融危机的巨大阴影。受累于市场环境的恶劣走势,本季度VC/PE退出清淡,IPO退出交易降至三年来同期最低值,VC/PE机构正面临着近年来最为艰难的时刻。但中国市场上的跨国并购在今年第三季度依然保持了上升态势,而VC/PE相关并购规模也创下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6.
《投资北京》2009,(2):48-51
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我国股权投资、并购及IPO市场进入了调整阶段。近日.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大中华地区著名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对2008年中国VC、PE、  相似文献   

7.
“过去一年全球股市经历了剧烈波动,投资退出不再活跃,宏观经济政策从紧,会有更多的企业转向VC/PE,企业估值会跟着下降,会产生很多好的投资机遇。”对FOF基金摩根凯瑞董事总经理及亚洲负责人张震来说,2008年危机下的“回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摩根凯瑞资本管理亚洲有限公司是起源于美国著名校园基金的FOF基金,目前该公司在全球管理着十多支基金,  相似文献   

8.
全球股市下挫对VC、PE的短期影响并不直接,但长期来看会使市场的盈利预期回调到一个更加理性的水平随着雷曼兄弟的倒下和美林被闪电收购,美国华尔街以及全球金融市场都渡过了一个黑色的周末,由次贷危机的冰山一角延伸出的金融海啸开始逐步蔓延。而中国VC/PE市场也在短  相似文献   

9.
《中国证券期货》2014,(1):68-82
环境篇 私募基金管理条例即将出台(12月26日) 私势基金管理条例是一部规范和促进PE/VC行业发展的行政法规。证监会研究起草统一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法规已形成初步草案且即将出台,长期以来中国PE/VC市场多头监管、无法可依的局面有望改变。  相似文献   

10.
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让全球供应链大伤元气。未来十年都将是全球供应链的恢复期。全球供应链分工自20世纪90年代形成以来,其总体趋势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远胜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1.
张兴瑞 《中国外资》2010,(24):33-34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演变成为世界经济危机,从虚拟经济扩展到实体经济,从而给全球产业体系带来重大影响。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国际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引进外商投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作用机制影响全球产业体系。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体系将逐步完成革命性的重构,最显著特点就是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产业体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全球虚拟经济将很可能结束快速增长转为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演变成为世界经济危机,从虚拟经济扩展到实体经济,从而给全球产业体系带来重大影响.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国际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引进外商投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作用机制影响全球产业体系.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体系将逐步完成革命性的重构,最显著特点就是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产业体系中将扮演越采越重要的角色,而全球虚拟经济将很可能结束快速增长转为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3.
韩晓琴 《税收征纳》2009,(8):10-11,13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形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各大金融巨头纷纷落水。然而,有一种独特的金融机构却在危机中毫发无损,甚至逆势强劲增长,这就是神秘的伊斯兰银行。据《亚洲银行家》杂志所做的一份年度报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银行业之际,全球100家伊斯兰银行资产总额达580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加了2300亿美元,逆势激增近60%。那么,伊斯兰银行到底是什么样的银行呢?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保险》2008,(12):8-11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和金融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总结发展经验并指导今后的实践,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2008年对全球金融业来讲也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不断扩散,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安全和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我们应该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使金融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构建公共财政作为私募股权基金母基金的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对中国股市来说,是一个寻底之年,作为亲密接触一级市场投资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业自然是感同身受。不过,2008年也是中国各级政府对VC和PE更加重视的一年,如何成立政府的母基金、母基金如何操作等已经逐渐成为中国金融业  相似文献   

17.
联邦基金市场既是金融机构拆借准备金的市场又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控的市场,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由于美联储实施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与新的监管政策,导致联邦基金市场的交易行为发生了重要变化。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联邦基金市场交易行为、美联储利率调控方式变化、联邦基金利率与泰勒规则的关系三个方面描述这些变化,并为我国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型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众理财顾问》2015,(1):62-63
根据投中研究院对2014年投资市场的人事变动监测发现,VC/PE领域人事变动主要是三大方向:单飞、跳槽和跨界。投中集团结合旗下数据产品CV Source掌握的中国投资市场运行数据,总结盘点出"2014年中国VC/PE行业十大人物"。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博览》2015,(3):46-47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全球经济正在步入曲折性与脆弱性并举的复苏轨道。从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期趋势来看,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上升,将出现诸多新的结构性变化和革命性变化,因此需要我们对未来可能影响全球经济的十大趋势做出预测和判断。趋势一:全球经济仍难完全走出危机阴影,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  相似文献   

20.
当前,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向全球扩散,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瞬息万变。中国的海外投资战略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2007年9月成立的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标志着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成立,但成立以来公司一直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投资策略选择及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等诸多挑战,现在又出现了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本文从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双重角度讨论了我国主权财富基金在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中面临的若干挑战,并提出了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