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从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国际比较,中国居民消费率严重偏低。中国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是经济和非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政府应该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逐步改善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状况,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我国的总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偏低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对此,政府消费应当发挥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或者对总消费率的平滑作用。但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政府消费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当通过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等措施降低居民支出预期,有效拉动居民消费,或者通过政府消费水平的调整,把总消费率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3.
陈思  温涛 《西南金融》2011,(8):22-26
新形势下,为拉动经济内生增长,启动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设消费模型,运用1978~2009年的实际数据,对中国居民消费率、人均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消费刚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上对居民消费率增长都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收入差距的扩大会阻碍居民消费率的提高,而消费刚性对居民消费率则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收入对居民消费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长期上,短期收入的增加并不能使之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改善收入、消费刚性以及城乡差距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消费需求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是消费需求的主体,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却面临着居民消费率持续降低的严重问题.文章首先对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其次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症结,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可操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内需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费率偏低且持续下降的问题凸显,消费率和投资率的长期结构性失衡使得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本文从收入增长相对滞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并提出通过调整政府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善消费结构等措施提振居民消费率。  相似文献   

6.
面对经济下滑,出口下降,要促进经济发展唯有扩大内需.但在消费率较低及消费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仅依靠居民直接消费来拉动内需是不现实的.必须树立大消费观念,采用政府干预消费方式来拉动内需.本文解析了大消费概念及其作用,并提出了政府干预消费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侯海桂 《中国外资》2009,(14):223-224
面对经济下滑,出口下降,要促进经济发展唯有扩大内需。但在消费率较低及消费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仅依靠居民直接消费来拉动内需是不现实的。必须树立大消费观念,采用政府干预消费方式来拉动内需。本文解析了大消费概念及其作用,并提出了政府干预消费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服务业与居民消费的逻辑关系及税收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提高居民消费率,是"十二五"规划战略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我国存在"服务业滞后——就业面低——居民劳动份额和收入占比低——居民消费低迷——服务业不发达"的逻辑关系,而税收是造成服务业滞后的制约因素之一。本文还就如何完善税收政策,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当下重要问题之一。外部结构失衡体现于过高的贸易顺差,内部失衡的表现则是居民消费比例过低。对于中国结构调整的进展,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是调整进展有限,结构失衡仍然严重。我们对这一判断提出质疑,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开始改善。证据来自两点,一是贸易顺差正在迅速缩减,二是重新计算的居民消费率的复苏。结构改善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机制,而非任何短期或刺激性政策的驱动。即,迅速减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不断提高的工资率使劳动收入占G D P比重不断回升,并进一步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 D P比重上升,这一趋势正是消费率出现U型回升、结构改善的核心动力。结论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应该坚持市场化道路,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雪彬  马春花 《上海金融》2013,(3):26-30,116
一定程度上讲,发展中国家实现全面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该国的金融深化水平,因为金融深化能减少家庭的消费信贷约束,释放居民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对于我国而言更是如此.但在金融深化助推经济增长的同时,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我国趋于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也会作用于居民消费,当这两种效应同时发生作用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走向便成为一个关注的重点.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通过构建居民消费率、少年抚养率、老年抚养率和金融市场化指数四变量之间的VAR和VE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定性基础上做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少年抚养率和老年抚养率以及金融市场化程度都是居民消费率的格兰杰原因,但少年抚养率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最为显著,老年抚养率和金融市场化程度都只是在短期内对居民消费率产生影响,长期内这种影响将趋于稳定.此外,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通过允许居民跨期消费和为居民提供多种投资渠道而减轻居民收入压力,改变其生育决策,引起少年抚养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11.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已成为当前决策共识。国内消费包含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提高消费率,一是从总量意义上说,国内的总体消费要尽快提高;二是从结构意义上说,国内消费中的居民消费更需要提高。因为中国GDP总量在不断快速增  相似文献   

12.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已成为当前决策共识。国内消费包含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提高消费率,一是从总量意义上说,国内的总体消费要尽快提高;二是从结构意义上说,国内消费中的居民消费更需要提高。因为中国GDP总量在不断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却出现了反方向的急速下降趋势。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已由改革开放初的45%下降到了近年的35%。  相似文献   

13.
苑德军 《中国金融》2006,(12):44-45
尽管近年来居民消费总量保持了较高的增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在逐步增强,但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增长相对缓慢,仍然是经济运行中主要的结构性矛盾。可以说,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其主要表现在:消费率偏低使经济增长严重受制于国内市场的需求约束,这不仅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会大大削弱经济增长的后劲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当下重要问题之一.外部结构失衡体现于过高的贸易顺差,内部失衡的表现则是居民消费比例过低.对于中国结构调整的进展,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是调整进展有限,结构失衡仍然严重.我们对这一判断提出质疑,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开始改善.证据来自两点,一是贸易顺差正在迅速缩减,二是重新计算的居民消费率的复苏.结构改善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机制,而非任何短期或刺激性政策的驱动.即,迅速减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不断提高的工资率使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不断回升,并进一步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上升,这一趋势正是消费率出现U型回升、结构改善的核心动力.结论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应该坚持市场化道路,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消费不足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消费不足则是由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收入分配格局偏向于政府,政府收入增加挤压居民收入所造成。税收是政府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现行不合理税收体系是导致居民税负较重、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未来应该逐步降低流转税在税收体系中的比重,提高收入税和财产税等税种的地位,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税收体系,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国内有效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近年来始终不振,表现为居民消费率的不断下降以及储蓄率的不断上升,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现象已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影响和现状,找出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依据1992~2013年的数据,从多个维度对影响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降低居民储蓄率。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各行业工作时间的普遍增加以及城镇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民平均工作时间呈波动增加趋势,对居民消费规模与结构可能存在影响。本文设计了一个考虑不同类型消费者、宏观与微观、工作时间内生与外生等多维度的分析工作时间、收入与消费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基于2003—2019年31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从消费额来看,工作时间、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工作时间增加通过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正向促进消费,同时又基于降低闲暇与消费时间直接抑制消费,导致总效应并不显著。从消费率来看,由于居民收入上升并未显著导致消费率提升,无法抵消闲暇时间下降导致的消费率降低,导致近年工作时间增加显著拉低了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异质性检验发现,不同类型消费受工作时间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越高,工作时间增加对于消费的正向补偿作用越大。政府应正确认识工作时间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双向作用,推广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同时在不降低闲暇的前提下增加居民收入,或在不减少居民收入的前提下增加居民闲暇与消费时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的方式对中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进行量化研究,并且使用GLS估计方法处理数据的自相关问题。结果发现中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居民的收入占GDP的份额逐渐下降。另外回归的结果发现与国外的结论相反,中国的基尼系数与消费率是正向的关系,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特有的消费习惯以及现阶段面临的民生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际国内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商品住房支出按固定投资核算,因此低估了我国居民的消费率水平。本文提出了相对合理的修正办法——将商品住房支出划归居民消费进行核算,并对修正后我国的消费率水平从总体、地区、城市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构建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面板VAR模型,利用2002~2012年中国西部青海、云南、甘肃、贵州、新疆、宁夏和广西七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检验与分析了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居民消费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居民消费结构与政府消费互为Granger因果,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了政府消费,但是政府消费的增长抑制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二是居民消费的增长伴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三是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没有明显的挤入或挤出效应,但是政府消费的扩大抑制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