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经济导刊》2013,(10):73
9月24日,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结合农业部、环保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由CCTV-7农业节目主办、《美丽中国乡村》栏目承办、多家媒体共同参与的"2013寻找中国美丽乡村推介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2.
2013年5月9日,公益中国·美丽乡村——"以人为本的新农村社区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该次论坛由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联合主办,香港施永青基金资助。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郭书田,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处长王时浩,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主任、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军,科技部科普与扶贫处胡熳华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的乡村建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举办的“中国大陆乡村建设”座谈会上,主持人熊景明女士和温铁军、黄平以及其他一些等专家学者,从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对乡村社区建设、农民教育、农民组织与利益代表、专业人士的角色扮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此,我们摘要刊登这次座谈会的发言记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中,绵延五千年之久的中国乡村文明,处在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处在消亡中的中国乡村文明面临着文明、文化、经济、社会与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危机。从中华民族历史视角看,当今中国乡村的危机,绝不是一个村庄能否存在的危机,其背后表现出的是民族自信不足和主体性迷失危机。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看,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传承之载体,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自信之根、复兴之本。从生态文明的时代高度看,中国乡村文明的命运与生态文明紧密相连。中国乡村文明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我们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再度从农村起航的历史选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乡村文明,重新设计我们的未来。让乡村文明内生到中国特色文明模式中,成为中国城乡两元文明城镇化模式的一元而存在。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拯救保护我们的乡村文明,共同建设我们的走向伟大复兴的家园。  相似文献   

5.
明确乡村旅游新业态——"洋家乐"的定义,从旅游产品品质提升、理顺管理体制、协调社区参与和促进营销创新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洋家乐"在中国迅速兴起的成功经验,并针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建议,对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乡村旅游MDR模式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文章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为指导,分析了循环经济理念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主体-驱动-乡村"MDR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层次解析,并就如何构建这一发展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山西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对乡村生态旅游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进行研究。从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郊的宇文山庄的实际入手,对宇文山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进行要素构建。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开宇 《生产力研究》2005,(6):107-108,169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对乡村、乡村性的认识的分歧有关。本文结合国内学者对乡村、乡村性概念的认识,提出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空间、资源与产品特征,并分析了乡村旅游的供需空间、生态容量、社区管理等方面的特点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阳 《经济》2007,(9):94-99
自古徽州,两条正路,非耕即读.农业社会,人们的选择就是如此之少、如此个人化. 而如今,代表传统农业生产的"耕"正在被农业产业化所代替,旅游业向乡村的渗透则更加深远的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结构,相比较求学与打工,前两者越来越成为中国乡村集体化更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培育社会组织推进“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尤其是农民的自组织,既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实现"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农村社会组织种类繁多,既能代表农民参与公共事务协商,也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更具有教育培训和引导农民的功能。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行政组织和社会组织界限不明确、行政范围扩张过大、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合作和组织意识不强等制约。应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组织的重要价值,把培育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重点通过深化乡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农村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为社会组织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综合体和都市农庄都是"生态农业—农村社区—乡村旅游"复合共生的新形式,但都市农庄是整合乡村旅游综合体多种类型和功能的新业态,是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新形式。文章对两者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乡村旅游综合体和都市农庄拥有共同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市场导向、发展理念、目标市场和高品质服务保障,但两者在核心赢利点、配套支撑点、区位选择、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方面又迥然不同。已有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思路和模式给了都市农庄建设一些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都市农庄建设的一些思路,即与"三农"建设融合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多样化发展;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产业建设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链延伸;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走生态化道路等。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通过调查了解渭南市合阳县"美丽乡村"近几年的发展实践,探索如何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真正让老百姓满意的"美丽乡村",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它也面临着诸多尴尬.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乡村旅游地城市化、商业化与飞地化.这些反过来又在摧毁它的发展基础乡村性.这就使乡村旅游陷入了其发展的"围城"之中乡村旅游在发展中自己摧毁自己.文章在分析乡村旅游所面临的尴尬和其"围城"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社区(当地)居民能够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其中社区(当地)居民受益的主要机制有低成本运营的制度化、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投资途径多元化、乡村旅游生态化.  相似文献   

14.
乡村社区空间界面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家君 《经济地理》2012,32(5):107-112
乡村社区空间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网络日渐复杂的条件下逐渐变化,界面作为物流、能流、信息流比较活跃的区域,对乡村社区发展功效显著。从空间界面理论着手,深入探讨空间界面在乡村社区各空间中的具体应用。结果显示:空间界面是乡村社区各相应空间的相对活跃区域,乡村社区各活动空间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从空间界面出发制定乡村社区发展方略具备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中国农业经济却出现了萧条和衰败。为了拯救中国农业和农村,切实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思想界产生了一股研究乡村经济建设的思潮。以章元善、寿勉成为代表的合作改革派,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乡村改良学派和以陈翰笙、千家驹等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等纷纷对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讨论。这些探索对当今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发展不仅要全面发展,更要各方面协调发展,所以各方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文章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湖南乡村振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协调发展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这五方面之间存在着正向交互效应;"产业兴旺"是五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宜居、生活宽裕"对生态宜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影响相对较弱,但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据此,给出推进湖南乡村振兴建设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叶海珍 《经济月刊》2010,(11):129-129
“中国美丽乡村”体是农民。“中国美丽乡村”设的总抓手、结合体。的目标是美丽,核心是文明,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  相似文献   

18.
社区参与型乡村旅游是一种综合运用农业种植、景观生态、生态旅游、旅游规划、环境经济等学科知识的旅游形式,在实践中对改变社区贫穷落后面貌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本文在介绍社区参与型乡村旅游实施措施体系的基础上,主要以陕西省成阳市礼泉县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分析,并对其扶贫效用进行研究评价,认为社区参与型乡村旅游是将旅游扶贫运用于我国农村地区旅游扶贫的很好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朱纪广  李小建  王德  牛宁 《经济地理》2019,39(1):149-156
采用典型案例调研法、空间分析方法和图谱法,将西华县乡村按照不同功能分为工业主导型乡村、现代农业主导型乡村和新型社区三种类型,并剖析了传统农区西华县1975—2017年乡村功能演变情况。研究发现不同类型乡村功能演变形式不同,具体表现如下:(1)工业主导型乡村的功能演变主要强调工业化对乡村的影响,即乡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部分农民身份演变为"工厂工人";乡村经济活动具有兼业化趋势,农业生产功能逐渐受到挑战,城乡经济联系发生改变。(2)现代农业主导型乡村的功能演变主要聚焦于乡村生产功能和农民身份的变化,即传统农业生产功能演变为非粮化,部分农民身份演变为"农场工人",乡村经济逐渐向市场转化,农业生产空间增大。(3)新型社区功能演变主要聚焦于乡村功能的多样化和市民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功能逐渐丧失,但乡村的社会交往空间扩大;同时,基层政府功能得以更新和农村社会自治功能提高。(4)工业化是传统乡村功能演变基本动力,不同的发展阶段乡村功能演变的主导因素不同。(5)对乡村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认为工业主导型乡村未来可向工业小镇或工业小区方向演变,现代农业主导型乡村可向旅游型乡村发展,新型社区可借助于中心城镇体系的完善交通形成居住型乡村。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经历了"集体化"、"社会化"和"社区化"等阶段,而且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和"、"2020"后脱贫时代"的到来,"社区化"趋势愈加明显。所谓"农村社会保障社区化",旨在强调农村除了享有"集体化社会化"特征的国家基本保障外,还应当及时发展农村社区组织、完善农村社区福利服务,从而有效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因而成为"后脱贫时代"我国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路径选择。鉴于"农村社会保障社区化"议题尚未得到我国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文章尝试结合乡村振兴背景,综合分析"农村社会保障社区化"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现实价值和发展路径,以期为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