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管理者特征与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关系,结果发现董事长越规避风险、内审负责人的组织认同度越高,企业越可能选择内部审计外包,而总经理的风险偏好、内审负责人年龄对内部审计外包决策影响较弱。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董事长风险偏好、内审负责人的组织认同与内部审计外包之间的作用关系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或重视内审职能的企业,仅当企业内部控制较差时,董事长越规避风险,企业越可能外包内部审计,而企业内部控制较好时内审负责人年龄和组织认同更能显著影响外包决策。  相似文献   

2.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内审范围不断拓展,社会分工专业化不断加深,内部审计外包迅速发展起来。文章基于价值增值视角,在对内部审计外包增值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关注了外包决策。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时,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并在成本—效益原则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模式,将属于非核心业务的审计项目进行外包,以此来实现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西方国家引进内部审计外包模式(下文均用内审外包替代)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了,从最初借鉴美国、加拿大的外包模式时的不成熟,到今天内审外包已进入相对成熟期,我国企业逐渐接受并引进该模式。本文意图站在较宏观的角度,对我国内审外包模式的现状、企业选择内审外包的意义与决策依据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目前该模式在应用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给出了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内部审计职能不断扩大和社会审计力量日渐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外包这一源自西方国家的企业内审模式逐渐在我国得到推广应用,它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节约企业运行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尽管如此,由于其自身局限性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制约,内部审计外包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企业带来一些潜在风险。本文结合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现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逐渐成为热点。内部审计外部化在国外企业中主要有补充、审计管理咨询、全外包以及合作内审等形式。综合国内企业普遍运用的全部外包与部分外包的形式,针对国内高校当前审计现状,主要分析了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在内部控制审计、建设工程审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以及财务收支审计方面的因素选择。  相似文献   

6.
内审外包作为近年来国际、国内内部审计活动的发展趋势,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此笔者意在对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模式进行探讨,并提供借鉴。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管理层将组织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专业咨询机构等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7.
对企业实施内部审计外包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外包既有利,也有弊。本文对内审外包的利弊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内审外包提出建议,供企业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它以增强价值、促进单位经营为基本指导思想,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提高单位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其完成目标 (1999,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通常,企业在内部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来实施这一职能。但近年来,国际上将内审职能外包的做法已经屡见不鲜。由于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尚未建立内审职能的企业不时感到对内审的迫切需要,而且必须选择获取内审服务的最佳途径。许多中小企业无力建立自己的内审部门,而许多大企业又觉得自建内审机构不…  相似文献   

9.
王秀红 《财会通讯》2010,(9):158-160
本文从内部审计外包涵义和发展背景及沿革出发,介绍了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对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劣性,对影响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分析了我国内部审计现状和内审外包的可行性及其外包形式,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如何加强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外包风险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定位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一般认为,内部审计外包有两种形式:全部外包与合作内审(即部分外包)。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内部审计外包形式的选择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部审计外部化已成为西方国家普遍的形式,我国由于经济管理和审计发展水平的局限,尚未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践。本文重点对国内外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各种实现形式及其优劣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讨了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具体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经济业务分类和审计方法的演变分析,尤其是针对现在国内外流行的"业务循环"经济业务分类方法与根据业务循环,开展内部控制测试与审计中存在的重复和遗漏之不足,提出了崭新的企业经济业务新的分类标准,主张将企业全部经济业务分成广义购进、广义销售、货币收付和资料生成四大类型,然后研究在新的分类下每类业务的控制与审计重点,以达到消除目前在控制与审计活动中存在大量重复作业,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14.
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广泛地存在于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其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关联交易将市场交易转变为公司集团的内部交易,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有利于实现公司集团利润的最大化,提高其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但上市公司出于各种动机,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使关联交易成为盈余操纵的手段。本文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披露与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治理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软件外包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国际软件外包中接包商外包绩效的影响因素做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软件外包中,交流成本与接包商的外包绩效负相关,而接包商的规模、声誉、价格优势以及专业能力都与接包商的外包绩效正相关。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和印度软件外包发展的差距,同时从理论和管理实践上为中国的软件外包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Scholars have begun to merge th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s to examine outsourcing decisions. Further integrating these perspectives with intermediation theory, we assert that a firm's decision to use an intermediary when entering a foreign market is largely a function of the intermediary's relative capabilities and relative transaction costs (i.e., relative advantage).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intermediary's relative advantage is influenced by three significantly intertwined exchange conditions: client heterogeneity, intermediary risk, and firm learning. Using a sample of 929 new foreign market initiatives by a global consulting firm, our results support our theory.  相似文献   

17.
18.
制约我国政府开展绩效审计的因素较多。从产生绩效审计交易成本的原因看,开展绩效审计面临的困境主要为定位不清、职责认定不清、对被审计单位了解不清三个方面。博弈模型能够推导出节约交易成本的绩效审计模式,该模式要求被审计单位出具绩效水平评价报告,而由审计人员对绩效水平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进行复核,然后提出审计意见,这就为突破现有绩效审计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程凯媛 《物流科技》2009,32(2):121-122
文章通过大量的调研实践,将物流业务外包的各种情况作了归纳介绍,通过分析物流业务的外包方即客户(制造)企业和承接外包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指出企业物流业务外包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通过外包前的审计来降低风险,提前发现和解决外包过程存在的问题,提高外包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foundation to guide managers in matching the comparatively more efficient organizational mode with transact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1) the degree of (human capital) asset specificity involved in the transaction, (2) the degree of uncertainty surrounding the transaction, and (3) the number of trading partners (suppliers and buyers) in the vertical supply chain. The key role of technology,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 e‐business infrastructure and its effects on organizational mode choice, is highlighted. The main results from this analysis suggest that chang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changing the nature of transaction costs leading to more efficient management through an electronic integration solution thus favoring contracting and outsourcing than would have been technologically possible when Williamson's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Free Press: New York, 1975) was published.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principles are durable but that the breathless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the past decade, have comparatively favored lower transaction costs of markets over hierarchi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