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成本收益角度论金融危机中政府救市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成本收益理论模型来研究政府救市对经济产生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论证金融危机中政府是否应当救市.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中政府在进行是否救市的抉择时,应当综合考虑救市对一国的经济增长、金融机构破产损失、金融中介功能、财政成本、通货膨胀成本和道德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比较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这两者的强弱.如果经济可持续...  相似文献   

2.
谢亦苒 《时代金融》2014,(3):372-373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对世纪经济危机实施有效的救治之后,危机发生后由政府实施救市,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各国政府在危机面前所采用的手段是各不相同的,本文主要以美国、欧盟为研究对象,围绕政府救市的财政手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股市在资本市场中的规模日益壮大,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显著增加。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在推进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股灾,因此,比较分析国内外的救市措施,完善制度与方法,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针对金融市场遭受的冲击,采取多种手段出手救市,对刺激经济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救市时机把握不同,措施选择不同,效果也各异。其中,各国竞相释放流动性的救市政策,由于不是把扩张的流动性用于救助社会就业和注入实体经济,而是用于弥补金融机构亏损和让金融家们兑现出局,这对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没有多少建设性意义,并且加深了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削弱了社会对银行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6.
反思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国有化救市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国有化史上多见,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金融危机之际西方国家通过政府大规模注资干预市场是国家在关键时刻发挥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两房"半私有半国有的双重性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恶"于一身,美国政府接管"两房"情非得已,只是为避免金融市场过度动荡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只是为了拯救危机的临时措施。在后危机时代,还是要回归市场,政府也要回归本来的位置,不大可能出现长期的、制度性的国有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证券导刊》2012,(6):10-10
“地方政府不应擅调楼市政策。”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作出上述表示。不少人将此作为主管部门首次表态,所指清晰,就是针对近如芜湖、远如佛山等尝试调整房地产政策的举动。  相似文献   

8.
宋璇 《金融博览》2009,(7):32-32
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包括美国、英国、中国等在内的许多国家,首先采用且使用次数最频繁的莫过于货币政策。许多国家的利率水平已处于历史最低位。  相似文献   

9.
苗君  赵会卿 《中国外资》2010,(24):42-42
拉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刺激消费需求,而刺激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是社会整体边际消费水平太低。如果现在通过增加流动性或大规模生产性投资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很可能会引起可怕的“滞胀”。因此本文建议,结合国有资本经营模式的转换,用国有股份减持所获得的资金向低收入君体发放消费券。这样既能提高社会整体边际消费水平,又能通过市场机制琏支中国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还能消除未来通贷膨胀的“堰塞湖”。  相似文献   

10.
11.
拉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刺激消费需求,而刺激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是社会整体边际消费水平太低.如果现在通过增加流动性或大规模生产性投资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很可能会引起可怕的滞胀.因此本文建议,结合国有资本经营模式的转换,用国有股份减持所获得的资金向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这样既能提高社会整体边际消费水平,又能通过市场机制带动中国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还能消除未来通货膨胀的堰塞湖.  相似文献   

12.
危机挑战政府——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措施批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8年以来,持续1年多的美国次债危机进一步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在危机中借鉴历史经验与创新并举,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救市行动。时至今日,政府救市规模和直接介入的程度还在不断加大,金融危机仍在继续,经济衰退还在蔓延,各国政府也还在救市和刺激经济的政策中艰难抉择。我们认为,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政府的决策充满了矛盾和失误。由于准备不足,政府在仓促应战中出现决策瑕疵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对危机的性质和规模都严重低估,缺乏全局和宏观的视野,对救市措施缺乏整体的框架和指导,这不仅对救市的效果产生影响,也为未来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13.
政府实施干预政策来挽救金融危机是学者和各国政府的共识,但政府行为的完全倾斜或者政府行为的随意性,使得本来为了挽救市场失灵而制定的政策,最后却可能加重了市场失灵。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后,由政府行为所导致的金融负外部性一直如影随形,利益集团寻租下的成本外化、弱势美元的风险转嫁,政府创租的负外部性,救市的巨大代价和负面效应,尤其是美国印钞救市的金融负外部性,不仅向世界输出通货膨胀,且可能引发全球经济滞胀及世界性投机猖獗。对此,我们不仅要提高政府投资的智慧,更要深探政府行为金融负外部性产生的制度根源,只有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才能摆脱"政府行为负外部性承受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以来,一向只涨不跌、成交旺盛的中国楼市出现了一些引人关注的变化。在房地产市场下滑迹象的刺激下,一些地方政府悄然推出“暖市”优惠政策。通过对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行为分析,探讨了地方政府出手“救市”的行为根源。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利率、房贷、税费和其它配套政策与居民的需求都能影响房价,前者通过政策导向引导房价长期的走势,后者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影响房价短期的涨跌,政府政策、居民需求和房价走势关系密切。本文首先分析当前政府救市背景、目的和效果,然后结合有效需求是否释放来分析房价走势,最后结合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来预测未来房价走势,并得出未来房价走势主要取决于政策效应是否延续和有效需求是否释放之结论。  相似文献   

16.
救市之争     
胡舒立:不能救,亦不必救;水皮:特殊的年份,就必须用特殊的政策;霍德明:坚决反对用下调印花税来激活股市。  相似文献   

17.
救市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外汇》2008,(9):8
胡舒立:不能救,亦不必救;水皮:特殊的年份,就必须用特殊的政策;霍德明:坚决反对用下调印花税来激活股市。  相似文献   

18.
对于我国的金融风险,过去一般是从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和政府的监管角度分析的,本文则试图以政府行为为切入点,着眼对源于政府行为的外生性风险的研究,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其现实表现,进而提出规范政府行为,控制金融风险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以来,持续1年多的美国次债危机进一步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在危机中借鉴历史经验与创新并举,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救市行动。时至今日,政府救市规模和直接介入的程度还在不断加大,金融危机仍在继续,经济衰退还在蔓延,各国政府也还在救市和刺激经济的政策中艰难抉择。我们认为,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政府的决策充满了矛盾和失误。由于准备不足,政府在仓促应战中出现决策瑕疵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对危机的性质和规模都严重低估,缺乏全局和宏观的视野,对救市措施缺乏整体的框架和指导,这不仅对救市的效果产生影响,也为未来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