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人信息广泛存在智慧城市中,信息化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风险,法律规范和国家标准分别从社会和技术的角度,对智慧城市中个人信息的保护提供了依据。这些规则具有共同的制度架构、相同的保护原则及良好的兼容性,但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须加强规则的制定,并坚持政府的主导,继续完善智慧城市中个人信息的法律规范和国家标准双轨制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的实施,使公民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诉求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个人信息保护标准,使自身的个人信息免受侵犯,同时为了使涉及个人信息的领域及行业能更有效地贯彻实施标准,本刊特邀请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起草人对新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被广泛地进行数字化存储。作为海量信息的一种,个人信息在审计过程中有可能被非法收集、分析和使用,从而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的合法利益造成极大损害。为此,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第16条首次将个人信息纳入审计法的保护范围。但是审计领域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具体操作性规范不甚明确,因此有必要完善相关顶层设计,并通过构建大数据安全审计框架、建立个人数据隐私泄露的溯源机制、加强对个人信息的脱敏化处理措施,以及建立大数据审计信用体系这一系列措施来落实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为审计活动中个人信息的交互共享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个人信息的产生、搜集、整理和利用的整个过程,揭示了个人信息的一般属性,分析了个人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而就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提出了惩戒滥用、全面规范、鼓励深度开发等三项原则。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时代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被侵犯屡见不鲜,原因在于黑客侵入金融机构网站窃取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金融机构擅自过度收集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并非法提供或者出售。根据现有保护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存在的不足,建议法律赋予公民个人信息权,完善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消费的监管主体、加强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6.
至今为止,我国约有40部法律和30部行政法规,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不过,这些规定散见在各种规范电信和互联网的立法之中.鉴于此,我国需要对这些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专门出台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来保障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网络消费者和个人信息的界定出发,从理论上分析了个人信息具有的人格和财产利益,结合消费者信息保护迫在眉睫的现实情势,论述了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并通过对消费者信息保护立法现状的分析,阐明了消费者在寻求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个人信息举步维艰的现状。最后,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借鉴日本和美国的经验,从专门信息立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程序法上举证责任的分配入手,对如何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企业技术开发》2015,(25):76-7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无时无刻不身处在一个信息化社会中,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在这样的信息时代,数据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数据的价值甚至超过了设备或者数据载体本身。个人信息管理是信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管理好了个人的信息,才有可能更好地管理企业、政府乃至国家的信息。为了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个人信息要进行备份管理,这样才能防止由于数据丢失而给人们带来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总会计师》2012,(3):28-29
信息化时代.便捷的信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公民的隐私随时处于泄密的危险中。2012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个人信息买卖的非法产业链,泄露个人信息已经成为危害公民安全的巨大隐患。在我国,由于利益的驱动、法律的不健全,使公民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权正在遭受疯狂的交易、破坏。公民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十分软弱无奈。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学界和实务界的关注。通过对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研究,不难发现我国民法侧重于对个人信息人身属性的保护,而财产属性保护不足,并存在着法律供给不足,保护措施不具体,管理责任不明确,实际操作困难等情况。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和域外法律制度研究,分析得出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应与国际一般规则相衔接,完善立法体系,探索建立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制度等措施,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2013年2月1日起,《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以下称《指南》)开始付诸实施。作为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它确立了"目的明确、最少够用、公开告知、个人同意、质量保证、安全保障、诚信履行、责任明确"8项原则,主要对信息服务从业者进行规范。《指南》最显著的特点是规定个人敏感信息在收集和利用之前,必须首先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确授权。然而,在《指南》落地施行一段时间之后,金融机构、通讯运营及电子商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发展和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和传输异常方便快捷,个人信息遭到侵害的案例也愈演愈烈。本文以个人信息的定义分析为基点,分析个人信息权的内涵及其特征,说明个人信息权具有人格权属性和财产权属性,从而从保障公民权利、电子信息有序流通重要性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三视角阐明个人信息权保护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潘飞 《河北企业》2024,(3):152-154
近年来,App应用市场发展迅速,通信、支付、购物、娱乐等App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随之而来的就是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突出:用户个人信息被App过度收集和使用;App软强制用户同意隐私和用户协议;App后台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未保障用户选择权、知情权;因信息泄露而导致的悲剧频发。结合目前App用户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提出了如何保护App个人信息安全,构建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保护体系;强化行政保护,建立专门个人信息监管保护机构;优化App服务,保障用户选择权、知情权;强化刑法保护,细化入刑和量刑标准,扩大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范围;提高全社会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建立以专门机构为主、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4.
谢雯 《中国房地产》2022,(34):64-67
住房公积金作为典型的数据密集型行业,其数据兼具政务数据和金融数据的属性,具备高敏感性和高价值性的特征。2021年,国家密集出台了针对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构建了数据安全法治化发展的基本体系。随着这两部法律相继进入实施阶段,住房公积金行业亟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升数据安全合规能力,加强住房公积金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治理,全面保障住房公积金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权益。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个人信息和商业机密层出不穷,各种信息交错传播,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在海量的信息中,个人信息应属最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人们任意收集、加工、流传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的行为出现了大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危机。如何保护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如何保护大学生的信息不被滥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少权 《河北企业》2023,(6):131-137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愈发重要,自动化行政中个人信息保护更是如此。保障自动化行政中个人信息安全有利于保障人格尊严权的实现、满足比例原则的内在要求以及规制算法歧视。然而,保护自动化行政中个人信息从立法上看尚存在以下不足:立法直接规定过少、法律可操作性不强、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从执法上看问题同样不少:行政程序豁免不当、信息处理限度随意扩张;从救济上看亦是如此:行政公益诉讼适用不明、归责方式存在漏洞。为完善自动化行政中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有必要从立法上扩充自动化行政的直接性规定、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健全个人信息监督管理机制;有必要从执法上补正行政正当程序、落实最小必要原则;有必要从救济上明确行政公益诉讼适用规则、构建场景化归责方式。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个人信息传播迅速,同时也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成为常态,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法律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国外两种不同保护模式各有其历史渊源和法律文化背景,评析两种立法模式的优缺点,我国立法应以欧盟模式为蓝本兼采美国自律模式,尽快针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进行统一立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这给图书馆服务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也使图书馆体会到读者个人信息被频频泄漏而遭受侵犯的烦扰。针对该现状,本文对个人信息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从图书馆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诱因、危害及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使图书馆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最受瞩目和最活跃的立法议题之一,继欧盟、美国等先后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立法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施行。未来,随着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行业标准的出台,房地产行业的信息保护也将更多走入舆论的视野。尤其是行业当前正处于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被不断引进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个人信息     
<正>你的信用卡个人信息只花5毛钱就能在网上买到?针对媒体报道的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回应:我国将加快研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加大对非法收集、泄露、出售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监管部门还向社会公布了居民信息泄漏举报渠道:公民可通过"12377"举报电话等多种方式维权,互联网公司有责任遏制非法个人信息交易。据媒体披露,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泄露现象颇为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