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我国当前地方高校信息类人才培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信息类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围绕地方高校信息类学生信息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以培养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和精准娴熟的工程经验的"T"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湖南工业大学对该模式进行了应  相似文献   

2.
"新零售"背景下,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与传统连锁经营人才需求不同,它增加了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数据分析等知识的要求,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滞后性,因此"新零售"背景下的连锁型企业出现了人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文章在分析优质高职院校连锁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新零售背景下连锁型企业对"双创"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新零售"发展需求的连锁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当前地方高校信息类人才培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信息类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围绕地方高校信息类学生信息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以培养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和精准娴熟的工程经验的“T”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湖南工业大学对该模式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相继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和产业加速发展。在新的技术与产业变革驱动下,中国工程人才培养需要与世界工程图景融合相通趋势愈加强烈,教育部适时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理念,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成为高校工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结合通识素养、专业素养、实践素养、创新素养和职业素养等五个维度探究工程人才培养管理问题现状,按照"五维"素质模型建构起适合新工科建设的工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管理作出有益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建设给机器人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卓越创新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以科文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探索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价值引领与家国情怀、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企业运营与管理的“软素养”提升与机器人工程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硬知识”培养相融合,提出了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我国在新工科高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有一定探索和实际效果,但是在高校继续教育中人才培养研究和实施还不够具体和完善。目前,部分地方高校相继提出走应用型发展道路,打造专门的新工科建设模式,产教融合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转变思路,逐渐被地方工科类高校所认同。文章分析了新工科高校继续教育裹足不前的原因,还分析了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企业、政府各自分担的责任,并且提出只有这3者有机高效的结合,建立起经得住推敲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更新的合作机制,才有助于培养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高校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才模式才能有明显的进步与提高。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同时也为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挑战。本文从理工科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等方面着手,试图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面向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5,(34):215-216
"三创"型人才的培养是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尤其是创新型江苏的需要。本文通过阐述"三创"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基于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举措,为高校培养"三创"型人才提供了理论及实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刀学龙  罗增勇 《价值工程》2010,29(14):213-214
多数区域性高校的工科专业都选择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区域性高校的实际,探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定位与规格、知识能力结构,阐述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以及建立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试图为区域性高校办工科专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同时也为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挑战。本文从理工科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等方面着手,试图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面向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前,"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我国中职类人才核心素养能力的重大举措之一,为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对技术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该专业学生在"‘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企业技术开发》2015,(27):34-36
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依托校办企业祁阳阳泰电子厂以及祁阳县工业园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现校厂一体,生产与实训一体,能力与素养培养一体,创新和实践了"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途径,为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创业经营型人才培训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其它同类学校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指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国家、 行业和地方发展对地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而不少地方高校都存在学科设置分散、 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发展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和困境.毫无疑问,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参与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已经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聚焦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整合各方优质资源,以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和适应性为目的,以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和平台载体几项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为切入点,以校内外多维资源为支撑,积极构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突出本校人才培养特色.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和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企业需求。新时代下,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新技能、新知识、新思想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我校从专业课程思政融合、专业教学环节优化、专业课余活动促进、专业创新创业助力四个方向,探究新文科视角下中职物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发现新文科视角下中职物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岗、课、训、赛、证、评”六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7,(32):176-179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航空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开办情况和国内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现状,总结了航空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结果还表明国内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尚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产学研结合的视角,构建了航空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7,(34):213-215
根据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特色专业的实践实习活动的最新探索成果,本文提出了1+1+N的面向新工科建设的IE本科实习创新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以结果为导向,重在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快速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7.
曾若琬 《数据》2023,(2):186-187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双创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应充分承担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责任,以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分析音乐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开展现状以及双创课程教育中的问题,探寻出双创背景下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的路径策略,着力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为高校持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奠定良好根基。  相似文献   

18.
尹辉  周军 《价值工程》2015,(13):234-235
本论文基于宁波区域产业升级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宁波高校应对区域产业升级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探讨了宁波工程学院作为首届"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席单位、浙江省应用技术本科首批试点院校与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党建研究会会长单位,在应用开发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介绍了学校"3基"本科教育结合"3I"特质培养共同致力于应用开发型工程技术人才四种能力的模式培养。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旅游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旅游人才的供需表现出需求持续旺盛而供给乏力的局面。大量研究表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与业界人才需求的矛盾是此问题的重要成因。文章基于高校、旅游企业与旅游产业三者的协同创新,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四个层面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等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校·企·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20.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如何能从根源上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仍然是困扰工程教育发展的难题。为突破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发展瓶颈,教育部适时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计划,将"新工科"建设内涵、发展目标和整理性纲要做了系统梳理,为高校在"新工科"视域重塑培养工程人才理念,为新时代工业发展下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石和旋律,开拓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