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城市社区有效治理对于实现城市善治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元治理视角出发,通过对T市L街道以全科网格推进社区有效治理实践的分析,发现其存在元治理角色错位、多元共治体系缺失、多种治理方式不均衡作用和信息技术赋能社区治理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实现城市社区有效治理的路径为:准确定位政府元治理角色、培育社区治理共同体、多种治理方式有效协同和信息技术全面赋能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2.
叶早菊  张腾  濮生财 《活力》2023,(22):28-3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城市治理出现了新的形势和特点,党建引领社区网格化治理是新时代对城市治理模式的有效探索,能够有效提升城市治理的效能和水平,为突破城市治理困境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案。本文以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青杠林社区为例,系统总结了青杠林社区党建引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社会治理实践经验,构建起多级联动、多元参与的城市新型基层治理模式,进一步探究社区网格化治理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4.
郭飞飞  张春梅 《活力》2023,(6):40-42
社区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既体现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末梢神经。近年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课题经历了从理论摸索到实践探索的发展,也积累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也受到党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总结分析,可以从凝聚认知共识度、提升制度完善性、释放参与主体效能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化解策略,进而不断提升党组织领导力在社区治理实践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区是实现城市低碳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和行动单元,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我们观察社区治理主体和结构提供了有益视角,结合武汉市D社区案例,探讨了低碳社区建设中党建引领多元主体构筑合作网络的过程,研究发现社区党委作为低碳社区建设的关键行动者,利用开放性的党建网络和包容性的协商平台,通过组织整合来重塑治理结构、制度嵌入来联结内外资源、价值导向来强化情感支撑的方式,成功融合行政、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和资源,构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低碳社区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6.
城乡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主要阵地,是社会整体和谐的基础,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乡社区提出了更多新的治理要求。本文根据社区治理现状,结合党的最新指示精神,分析了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居民村民等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认为政府应转变职能、放权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应及时跟进、承接政府转移的基层治理职能,居民村民应广泛参与、增强社区自治活力,并对应急管理和社区党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社会中,社区治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模式,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多元参与作为社区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广泛吸纳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力的分享,已经成为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路径。而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公民意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具有引领多元参与社区治理的潜力和作用。基于此,文章将探讨思政教育引领下多元参与社区治理模式,旨在促进社区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8.
周楠星 《价值工程》2020,39(6):104-106
全面回顾和系统分析我国智慧社区的发展脉络,思考并探索与智慧社区未来发展相协调的建设和治理的理论逻辑。在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和合作治理理论,从注重可持续建设、构建新型治理体系、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为我国智慧社区发展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背景下,党的领导全面加强,由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已经成为社区基层开展治理的一种基本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现代化治理共识正在不断形成,一种“政党领导+政府负责”的治理模式已经在基层区域全面实施,其中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如何能够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成功转化成为治理效能,将成为党建成功引领小区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住总物业近年来一直积极投身创新社区治理工作,通过与居委会、业委会等组织建立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推行党建+智慧社区新模式等举措,竭力满足业主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居民社区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社区治理在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民生水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单元,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点。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人民当家作主、幸福安康、文明有序、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所在。文章将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具体路径,旨在为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兰 《住宅与房地产》2023,(31):104-106
随着我国步入发展的新时代,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物业管理行业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今已被国家正式纳入社会治理体系,成为推动我国社会治理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分析了物业管理融入社区治理体系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突破这些困境的对策,以期推动物业管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强社区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为城市社区智慧治理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提升基层治理效率描绘了令人心动的未来图景。城市社区智慧治理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合作整合、能动促进、技术治理三种类型。城市社区智慧治理主要受治理价值转变和治理效率提升等内部因素,以及政策导向、市场创新、技术改良、群众需求等外部因素驱动。城市社区智慧治理的整合机制包括规则与技术的互嵌意愿、规则与技术的互惠规范、规则与技术的体制融合、规则与技术的治理创新。为此,需要通过技术与规则的理念嵌入、平台融合和能力提升,建构城市社区智慧治理的需求、运作和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齐抓共管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对湖南省城乡基层治理等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数字湖南建设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分析数字化水平及基层治理标准化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包括基层治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规范、科层制组织治理有弊端、基层治理数字化缺乏反馈机制、基层治理标准化与实际脱节催生形式主义等,可通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构建智能化基层治理共同体、推进标准化与法治等手段加快数字建设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物业管理的出现本身代表着一种市场化的趋势,代表着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变,而其背后的国家社会关系也必然面临着全能空间向合作空间的转变。该过程无疑漫长而曲折,我们现在所能见证的,正是物业管理从不健全到健全、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艰难成长。随着同社区治理中其他主体的联系的渐密、互动的加深,彼此型构,在合作中共同摸索出社区治理之路,最终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16.
17.
社区治理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及治理体制的基础。我国社区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保证基层社会活力以及实现基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国外城市社区治理3种典型模式的具体做法并总结经验,以期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梁伟萍 《活力》2023,(11):19-21+25
中国共产党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直接影响乡村治理的效能。在国家面向农村发展提出乡村振兴新战略、新要求的同时,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导向尚未获得全面贯彻,部分地区的农村党组织有弱化、虚化与功能边缘化的倾向,建设内生能量驱动的乡村治理体系任重道远,探寻党建引领嵌入乡村治理从而推进乡村善治的做法时不我待。本文基于自下而上的乡村治理逻辑,通过研究党建引领下乡村治理制度体系功能调适的实践逻辑,提出乡村治理主体优化、乡村治理网络重构、乡村内生力量激活三大策略,旨在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工作的内生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社会场域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王欢 《大众标准化》2021,(17):213-215
城市社区是应对危机的重要场所,因而建设好城市社区,提升社区应急治理能力至关重要.文章鉴于社区应急治理的基础性地位,从韧性社区的角度出发,试先学习国外韧性社区应急治理机制的相关成就,并对我国韧性社区应急治理机制面临的基层治理短板进行制度、组织、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分析,进而依据我国国情,通过4个方面着力完善韧性社区应急治理...  相似文献   

20.
公私合作模式下绿色社区项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绿色社区全寿命周期内存在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主体,它们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即存在统一方面也表现出冲突方面,特别是在社区运营管理阶段。为了体现绿色社区全寿命周期的绿色、生态、低碳理念,就需要建立起与之适应的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绿色社区的社区共同运营管理模式。公私合作模式(PPP)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其卓越的融资表现上,公私合作的内涵更是符合社区各参与人进行共同治理的理论要求。本文将对公私合作模式下绿色社区项目的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构建绿色社区利益相关者共同运营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