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参考国家相关政策,提出优化黑龙江省开发区产业布局及功能定位的重要意义;借鉴北京、广东等发达省份先进经验,学习吸收产业链布局及开发区功能优化等方面的好做法;探讨黑龙江省开发区在发展规模、带动引领方面的亮点,以及规划布局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区域发展功能和任务、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优化发展营商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动作为,也是引领中国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作为实体经济大省,江苏在“双碳”目标下推动产业布局优化,需要立足产业布局的现实基础与演进趋势,从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构筑区域创新高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产业布局与经济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产业布局的优化促进经济功能的提升,而经济功能的提升又是产业布局优化的动力。本文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选择产业的集中度、分散度等指标对青海省产业布局与经济功能是否相适应进行实证分析,并据此提出各功能区优化产业布局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方案》(发改地区[2013] 419号)要求嘉善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并提出"大力优化产业布局,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上走在前列,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建设产业层次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示范片区."的指导方针,为嘉善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树起了科学发展的航标. 在嘉善县域经济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如何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推动全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国科技财富》杂志记者专程采访了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陆春浩,探讨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郑国山  李晓翠 《商》2014,(31):227-228,203
针对襄阳市各城镇存在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缺乏、产业定位不清晰、产业聚集效应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要加强襄阳市产业集群优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具体对策包括:科学合理规划新型城镇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聚集,通过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实现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可持续互动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随着外贸经济的受阻,内需不足,我国经济正面临结构升级调整,发展低碳经济是时代所趋。地方产业在经历一轮轮的产业布局过后,迎来经济转型的阵痛。分析了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有代表性的产业结构现状,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健康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投入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存在着波动等现象,本文基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健康性概念及其必要性,并阐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健康性评价理念,为进一步探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良性运行机制和健康发展规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基本目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实现理论研究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安徽产业体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优化企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等角度提出了加快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已是国内外学者与政府关注的论题,也是海南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及海南经济社会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海南产业结构的现状,针对目前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充分发挥海南特有的亚热带资源的比较优势,以低碳经济为目标,深化改革与优化三大产业。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产业布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的总体状况与主要产业的布局现状,还对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如何优化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和世界经济环保化、低碳化、可持续化的发展趋势下,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在对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分布、产业规模、融资渠道、政策体系等角度界定了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河北省应细化产业规划,推动新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衔接京津规划,谋求京津冀新能源协同发展;推动技术研发,提升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采取多种措施,拓宽新能源企业融资渠道;搭建服务平台,全方位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由之路,也是河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目前,河南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障碍,主要包括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产业分工仍处于低端位置等。河南省应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大力调整优化结构,以发展低碳产业促转型;提高公民整体环保意识,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完善低碳立法,以法律政策促转型,加快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为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通过两业联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集成创新,是一个产业联动布局赋能问题。这类问题涉及微观网链,中观和宏观链网的交通基础设施、监管设施设备、载运工具和服务能力的结构层次及运行水平。案例研究等方法验证,物流业服务质量与高质量能力是不能够孤立发展的,必须依托所服务产业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集成优化系统,其中,两业联动是物流业高级化发展的基本形式,也是产业联动的典型形式。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依托于所服务的产业,社会经济活动才能体现所需要的物流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在满足两业联动布局的物流集成体系中,物流业基础设施设备、信息平台系统等,都需要与所服务产业及能力匹配并优化,这种转型升级依托产业联动及政策作用。以两业联动为代表的产业联动有利于物流业升级、匹配和在联动中再集成优化,使高质量发展从国际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到西部中小城市都得以落实。物流链与制造供应链的精准对接、适应、共享和融合发展,有利于物流集群、产业集群,以两业联动引导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布局,目的清晰、内容准确、措施具体,是达到预期要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助推器,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手段,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的空间和环境,反过来也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就是服务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并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能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并能以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目前,川渝两地的产业集聚存在着产业集聚程度低、产业布局综合规划性差、经济互补性不强、效益低下等问题,需要两地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打造.充分发挥两地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以实现两地经济的共同增长。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换之间存在比较稳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对近15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状况的实证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主导产业作用不强,二元经济矛盾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不明显等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物流业是影响整个国家经济运行效率与质量的复合型产业。新时期我国物流业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抓住我国物流业发展契机,优化升级物流产业结构,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东亚国家物流业市场开放较早,应借鉴其在国家物流规划层面的做法,加速制定物流总体规划推动计划,建立实施保障体系,改善现有物流宏观管理机制,规范行业标准,探索物流发展方式,创新供应链营运模式,加强先进物流技术的开发应用,优化技术结构,发展亚洲绿能低碳技术,构筑国际物流枢纽基地,推动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在广东占据重要地位,其经济总量占全省八成以上,而且比重稳中有升,进入知识经济的新世纪,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城市群赖以存在的纽带--经济结构面临着进一步的调整,应从产业布局的调整、外源内源结合、内涵式高级化、产业结构梯度转移、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作用等方面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通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现阶段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揭示出城市圈产业结构中产业专门化率低、不具有比较优势、一产过高、三产过低、产业同构严重等问题,为制定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为了促进北京市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产业集群理论基础上,借鉴美英两国和我国长三角等地区的产业集群成功经验,从而得出北京市医药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加强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和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