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如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重要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县一级政府处什么地位,如何界定其职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当前,有些同志认为,宏观调控权主要在中央,调控是中央的事。与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的一级政府无多大关系,发展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完善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必须充分重视和研究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作用。从市场经济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的实际出发,我们既要重视法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又要兼顾对微观经济运行和规范作用,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原则□龚焕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原则,是在总结和提炼我国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和规律提出的。它是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依据,又是指导我们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关键,是找到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点。因此,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工作的经验教训,吸取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可供我们借鉴的东西,从中搞清楚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的手段、方法,是当前深化财经体制改革急待解决的重大的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仅就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谈几点管见。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中,减免税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可以体现一定时期内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特点,具体反映国家税收政策的倾斜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市场经济是规范化、法制化的经济,基本要求是公开、公正、公平地开展竞争,因此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税收秩序来保证竞争的平等进行。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必须充分重视和研究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作用。从市场经济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的实际出发,我们既要重视法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又要兼顾对微观经济运行的规范作用,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一、充分重视法在宏观经济中的调控作用首先,充分重视法的引导作用。国家对经济的引导可以有各种手段,但都要通过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和保障。国家通过法的规范,引导市场经济主体在遵循市场自身要求的同时,也遵循一套普遍适用的统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干预和影响市场,才能使宏观经济协调运行与健康发展。针对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成因,本文提出了宏观调控中急需解决的六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复杂的课题,有许许多多的内容,本文试就具(市)域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行为作浅辄的分析。一、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注意和防止这样两种倾向:一种是认为发展市场经济不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自由竞争万能”,任其自然;另一种是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调控职能,“新瓶…  相似文献   

9.
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管制不断放松,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基本形成,监管效率有所提高;金融调控方式初步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的是,金融体制和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相似文献   

10.
李九领 《经济师》2009,(5):52-5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其宏观调控的任务日益繁重.海关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之一,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占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文章主要从国家机构设置及海关职能定位、宏观调控的目标与宏观调控的过程等三个方面,分析论证海关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提高政策科学性 增强调控权威性魏乃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级政府规范经济和社会事业运行的手段.开始由直接管理,转向主要依靠制订政策,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上来。因此,政策已成为各级党政组织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经济与社会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的...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任务,是由服 务于一个总体目标的计划、财税和金融等众多部门所共同完成的。其中,金融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直接手段之一。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加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其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观调控是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的有效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对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相应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之后,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改进,调控手段与方式不断丰富,调控理念、思路不断发展,调控实践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4.
宏观调控就是国家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对市场经济的运作从总量和结构上实施调节和控制的活动。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调控的对象和客体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及其结果;调控的目的在于弥补和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从而实现总量平衡优化资本结构,确保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5.
王迎红 《经济师》2014,(9):89-90
经济周期即繁荣—萧条周期,整体上反映了各大经济变量的周期性变动,是与我们的经济生活紧密相联,也是国家在对经济宏观调控时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与经济指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表现为周期性的波动。且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有着中国的特色。而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里,带有中国特色的周期性波动的相关指标也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文章以山西省建国后经济周期性波动状况为例,简要分析、总结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宏观调控的特点和趋势,并提出减缓经济周期波动、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现实结合和有效运行只能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宏观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微观经济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在互动中相互兼容、相互联系,实现国民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协调的运作。国家是宏观调控的主体,企业是宏观调控的基础,国家只有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形势,采取适度的调控措施,企业只有在发挥其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自觉地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实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理想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相比计划经济有所减少,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宏观经济的调控措施对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效果,有序地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本文主要围绕宏观经济调控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王秀中 《财经问题研究》2006,(9):F0003-F0003
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的运行依赖私人和公共部门两大类主体的协调配合.特别是目前,在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政府运用税收政策工具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要有一套能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宏观经济总量分析方法。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总量分析方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载体。如果没有一套适合的宏观经济总量分析方法对国民经济进行正确的判断,则宏观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宏观经济总量分析方法由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和配套政策措施三部分组成,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实证分析的方法。本文试就建立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分析方法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宏观调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重要主成部分,其主要调控目标在于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并将通货膨胀率稳定在目标范围之内。客观评价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有助于政府反思调控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不恰当行为,不断改进宏观调控水平,更好地实现调控目标,这对于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宏观调控目标实现的角度,基于宏观调控损失函数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并使用可变参数模型对"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中强调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两大目标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动态估计,从而定量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