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与东盟于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双边贸易,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文章在借鉴Balassa(1978)及Ribeiro Ramos(2001)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93-2014年之年度数据,展开中国-东盟CAFTA的贸易效应及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东盟CAFTA期间,中国GDP增长与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值存在着贸易转移效应;中国対东盟国家进出口值与中国GDP增长存在协整关系:其中,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值对中国GDP增长有正向影响,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值对中国GDP增长有负向影响。中国-东盟CAFTA的发展重点在于:一是应致力于调节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二是加大直接投资贸易,以带动投资发展效应;三是促进信息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促进了国家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联系。做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有陆路接壤和海上通道的省区,广西一直扮演着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前沿和窗口角色。文中基于通道经济理论对广西走向东盟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6,(11):248-249
在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中,东盟由于与中国的特殊地理位置,不论是领土还是主权,东盟对于中国的意义都非同小可。[1]虽然中国与东盟自冷战结束后已经开始发展外交关系,但是东盟国家受影响于"中国威胁论"一说,因此,即使开始建立外交关系,东盟还是对中国奉行"接触"的战略,以期减少中国强大对东盟造成的威胁。而中国面对"中国威胁论",必须做出适当的决策,以推动和东盟国家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勇 《河北企业》2022,(1):11-13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将给电子商务合作带来空前机遇,使之成为世界范围内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本文通过介绍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在贸易规模、电商合作、双向投资、合作机制的现状,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时所面临跨境物流周期长、成本高、东盟各国电商普及程度不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差、通关流程协同化水平不高等困境,提出积极推进东盟海外仓覆盖范围、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关效率、投入资金完善东盟国家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从而促进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范珍 《物流技术》2012,(15):62-64
探讨了全球经济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上的特征,并提出东盟-中国物流一体化是顺应这一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最后给出了推动东盟—中国物流一体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贸易、改善贫困以及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的新形势下,围绕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合作的机遇,关注东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实现双方合作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全球经济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上的特征,并提出东盟-中国物流一体化是顺应这一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最后给出了推动东盟—中国物流一体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东盟国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不同区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尽相同,本文首先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基本回顾,以东盟为样本,论证了这些理论对东盟国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知道作用和具体体现,验证了他们的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既是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关系的体现,也是我国开展周边工作的指导性方针。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践行了利益共同体的理念,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新的路径,积极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当下,中国—东盟经济融合不断加深,经济纽带更加牢固。未来,应持续发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优势,巩固经贸繁荣,结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实际情况,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及科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国与东盟间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云南作为面向东盟国家的"桥头堡",在与东盟科技合作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对云南与东盟国家间科技合作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双方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云南-东盟国家间科技合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企业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增加,企业间的商务往来也日益受到彼此文化差异的影响。为此,深刻把握和分析中国-东盟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消除其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中国与东盟国之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等几方面深刻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在文化价值观中的差异以及对彼此商务活动的影响。在消除文化差异对其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过程中,企业应当采取了解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差异所在,加强与东盟各国的文化融合,打造和培养一支跨文化管理人才队伍等措施来避免和消除这些影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自贸区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对中国-东盟国际通道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毗邻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与泰国和柬埔寨也非常接近,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本文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及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的背景下,将东盟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从双边视角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国际通道建设进行研究,分析了双边对通道建设的构思,从中找出切合点,进而对云南省与东盟国家之间畅通、高效的国际通道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东盟国家对广西的投资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构想不断推进,这都极大地密切了广西和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从投资方面看,东盟国家对广西的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方向等方面都和其他国家对广西的投资有所不同。了解这些特点,解决当中存在的问题,将会更进一步地推进双边经贸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中国南宁—新加坡旅游走廊,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措施,对于满足中国—东盟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促进中国与东盟旅游业发展,促进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各族群繁荣发展,维护中国与东盟国家长期和平发展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1月初,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协议,计划在2010年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的研究分析表明,该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106亿美元,增幅为55.1%,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幅为48%。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孕育的机会难以估量,无疑为国内与东盟地缘接近、经济关系密切的省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早在该协议正式签署之前,各地就已在暗中展开了…  相似文献   

16.
茶马古道见证了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地区悠久的贸易传统。东盟各国一直是中国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近年来,随着东盟国家的迅速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持续攀升。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一个统一的区域市场正在形成。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空间和机会巨大。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选择到东盟国家投资。在此期间召开第四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与会专家表示,2007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有望达到1900亿美元,2008年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中国与东盟国家已形成相互投资的良好态势,建议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发挥自身特有优势。“瞄准”矿产资源、农业技术、加工制造、劳务承包、电子技术五大领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据统计,2002年东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达到547.7亿美元,同比增长31.7%。2003年头4个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为220.5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45.1%。  相似文献   

19.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情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2016年7月1日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自贸区升级谈判文件正式生效,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再上新的台阶.本文以中国、东盟为主要分析对象,先研究在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现状,接着重点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货物贸易竞争力.最后我们分析中国与东盟在货物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扩大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推进自贸易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小企业科技》2008,(1):62-62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选择到东盟国家投资。在此期间召开第四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与会专家表示,2007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有望达到1900亿美元,2008年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中国与东盟国家已形成相互投资的良好态势,建议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发挥自身特有优势。“瞄准”矿产资源、农业技术、加工制造、劳务承包、电子技术五大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