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品种、不同播种量和产量的试验分析可知:随着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和不孕小穗逐渐降低或减少,增加播量会增高株高,同时导致结实小穗减少,不孕小穗增加。冬小麦的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增加播种量可以增加成穗数,但导致穗粒数下降。适期播种的小麦产量不受播量的影响,10月18日增加播种量也能获得高产,过晚播种易造成群体不足。  相似文献   

2.
王伟 《农家之友》2011,(6):18-18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通常称为生育后期。进入生育后期,小麦穗数已成定局,但每穗粒数、粒重还有很大变化因此,搞好后期管理对争取粒多粒重,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小麦后  相似文献   

3.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玉米产量与株高、穗位高等7个农艺性状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7个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单穗粒重>百粒重>穗行数>穗位高>株高>行粒数>穗长。因此,选择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重视单穗粒重、百粒重、穗行数。  相似文献   

4.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玉米产量与株高、穗位高等7个农艺性状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7个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单穗粒重〉百粒重〉穗行数〉穗位高〉株高〉行粒数〉穗长。因此,选择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重视单稳粒重、百粒重、穗行数。  相似文献   

5.
《农村财务会计》2006,(4):61-61
小麦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构成的,三者的乘积越高,产量越高。要分别根据它们的调控时期与途径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6.
皖麦50号     
《农民科技培训》2009,(10):30-30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9品种来源:豫麦29/皖麦19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1~2天。幼苗半匍匐,叶宽长,青绿色.分蘖力强。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叶片上冲,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34粒,干粒重43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中等.抗倒春寒能力偏弱;茎秆较硬,抗倒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小麦播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提高发芽率,培育壮苗,促使麦苗发根、增蘖,提高粒重,并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解决小麦生产上晚麦迟发或早麦旺长的问题。小麦播前处理种子的方法有: 一、晒种 晒种可促进种子后熟,提高种子生活力和田间出苗率,节约用种,使出苗快而整齐。一般在播种前一周左右,选晴朗天气晒2~3天。注意不要把种子放在水泥地上晒,以免温度过高烫伤种子。  相似文献   

8.
一、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1.技术概述 该技术是适期早播、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与群体质量、精确定量栽培等理论和技术在小麦上的集成应用。依据小麦叶龄模式理论和分蘖成穗规律,用较少的基本苗获得最佳穗数;根据高产小麦需肥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精确定量施肥,提高结实率,主攻大穗,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9.
《农民科技培训》2005,(6):20-20,22
小麦从苗期到腊熟前都能吸收叶面喷施的氮素营养,但不同生育期所吸收的氮素对小麦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认为,小麦生长前期叶面喷氮有利分孽.提高成穗率,增加穗数和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而在生长后期叶面喷氮则明显增加粒重.同时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并能改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0.
旱稻8号抗旱性强。全生育期115~148天。株高100~125厘米。穗长22~27厘米,穗粒数100~135,结实率90%~95%,千粒重27~30克。秆韧,青秀,分蘖力中等偏弱。高抗穗瘟病。较耐瘠,生长较繁茂,稳产性好,亩承载穗数16~20万,一般单产300~400公斤,高产450~500公斤。高肥易倒伏。较易脱粒。粳型,品质优良。适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华南低山丘陵区接麦、油菜等夏茬旱直播一年稻麦(油)二熟或双季稻区育秧移栽作"二晚"。播量(旱直播)6~9公斤/亩。旱稻9号抗旱性较强。全生育期115~145天。株高100~120厘米。穗长20~25厘米,穗粒数100~140,结实率90%~96%,千粒重26~29克。秆韧,青秀,分蘖力中等。高抗稻瘟病。较  相似文献   

11.
镇麦11号 该品种由江苏省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镇江市华阳镇宁杭路112号,邮编:212400)培育. 特征特性:春性品种,全生育期204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绿色.株高82cm,株型紧凑,旗叶下弯.穗层较整齐,熟相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半硬质、较饱满.平均每亩穗数33.7万穗,穗粒数39.5粒,干粒重39.1g,平均亩产381.2kg.  相似文献   

12.
晚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生产实践中,往往由于前茬作物成熟、收获偏晚,腾不出茬口而延期播种,或由于天气条件的影响不得不推迟播期等原因而形成晚播小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升周至县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小麦高产超高产的栽培技术措施,我们通过超高产试验、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和高产示范户的产量调查等方法,总结出了适宜周至自然环境的超高产途径:1、高肥力土壤是超高产的前提条件;2、高产品种、配方施肥、精细播种、及时冬灌、“一喷三防”是超高产的五大关键技术.3、主攻穗数,增加粒数,稳住千粒重是小麦超高产的方向,产量构成成穗40万穗/亩以上,稳粒数42粒/穗以上,千粒重42-43 g.组装集成相应的栽培技术亩产可达600 kg以上.  相似文献   

14.
川麦42     
《农民科技培训》2009,(10):29-29
审定编号:川审麦2003006、国审麦2004002品种来源:SynCD768/SW3243/川6415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4天,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品种早1天。幼苗半直立,苗叶窄,长势旺盛,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植株整齐,成株叶片长略披,株型略开张,株高90厘米左右,穗长锥形,长芒,白壳,红粒,粉质或半角质,籽粒饱满。群体穗容量大,亩穗数25万,穗粒数35粒.干粒重47克。  相似文献   

15.
玉丝6号     
<正>玉丝6号水稻由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可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籼型常规水稻,桂南、桂中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26天左右,每亩有效穗数18.1万,每穗总粒数155.9粒,千粒重23.6克。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早稻常规优质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2.9公斤,;2012年  相似文献   

16.
《农民科技培训》2004,(11):26-27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是一套高产、稳产、低耗、经济效益高和生态效益好的栽培技术。它是在地力、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基本苗(每亩6万~12万),依靠分蘖成穗为主,并运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使个体营养良好,发育健壮,从而使穗足、穗大、粒多、粒重、高产。  相似文献   

1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型两系杂交水稻,桂南早稻种植,全生育崩124天左右,比对照特优63早熟4天。主要农艺性状(平均值)表现:株型紧凑,叶片短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9万,株高112.2厘米,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58.0粒,结实率83.0%,千粒重21.6克。  相似文献   

18.
为挖掘更优异的糯玉米种质资源,对自选糯玉米自交系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选育的8个糯玉米自交系JN1510、 JN1512、 JN1521、 JN1525、 JN1530、JN1532、 JN1546、 JN1558为母本(P1), 3份糯玉米自交系HN655、 HN656和HN662为父本(P2),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置24个组合进行株高、穗位高、穗粒重、穗长、穗粗、行粒数、皮渣率和支链淀粉含量等8个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表现最好的自交系是JN1558, JN1525次之,HN656位列第三;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组合是JN1530×HN656, JN1510×HN656次之,JN1546×HN656位列第三。株高、穗粒重、皮渣率宜在早代进行选择;而穗位高、穗长、穗粗、支链淀粉含量宜在晚代进行选择,可据此针对性地进行糯玉米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辽优288是由辽宁省稻作研究所选用79—277做母本,以83—326为父本,经过人工杂交之后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已于2001年和2002年分别通过辽宁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开发推广态势看好。一、特征特性根系发达,秧苗健壮,叶片宽厚,叶色深绿,插秧后缓苗快。成株叶片直立,茎叶开张角度好,茎秆粗壮,株型紧凑,株高100~105厘米,每株有效分蘖数约10个。穗半松散,穗长16.5厘米,每穗成熟粒数107.6个,结实率92.4%,秆粒重26.7克,颖壳黄白色,  相似文献   

20.
黑小麦一号是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选育而成 ,株高75-80厘米 ,幼苗匍匐 ,根系发达 ,秸秆粗壮 ,株型紧凑 ,叶片宽、浓绿 ,抗倒伏 ,抗逆性强 ,分蘖力强 ,抗虫能力强。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硬质 ,属半冬性品种 ,千粒重40 -42克 ,穗长8 8 -9 6厘米 ,穗粒数53-59粒 ,长圆形 ,面粉为白色 ,凡适宜于种植普通小麦的地方均可种植 ,一般亩产450 -550公斤。经中国食品协会和农业部谷物检测中心测定 :黑小麦一号蛋白质含量17 1 % ,赖氨酸0 4 % ,18种氨基酸总含量15 2 % ,含铁高于普通小麦81 % ,含钙比普通小麦高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