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中华绒螯蟹疾病发生的原因 蟹病与其它水产动物疾病一样,其发生也与环境因素、机体自身因素、病原体因素及人为因素等密切相关。 1、环境因素 环境恶化通常是中华绒螯蟹疾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导致蟹病发生的环境因素有水质因素(水温、溶氧、pH值、盐度、透明  相似文献   

2.
永丰县潭头乡境内上固—孤江河流程长达20km,水质清新、河底平坦,水草、小鱼虾等天然饵料十分丰富。二○○四年该乡引进福建客商叶佛元投资50多万元。进行中华绒螫蟹河道养殖试验,喜获成功。至该年底,捕获成蟹3万余kg,最大个体达400g,最小的有100g,获纯利近100万元。中华绒螫蟹河道养殖的成功令许多山民大开眼界,原来静静流淌多年的小河也能如此生金,  相似文献   

3.
2003--2004年的在甘肃省永靖县岘塬镇尤塬村的永靖县畜牧局渔场,将中华绒螯蟹与辽蟹进行了对比试验,对其适应性、产量、饵料系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永靖县地区中华绒螯解表现了较高的适应性、产量和较低的饵料系数。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河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养殖生态环境的退化,如何进一步发挥江苏的资源、区位、技术优势,继续把河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水产养殖经济生物,年产值达400亿元.上海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故乡,是我国重要的中华绒螯蟹种源基地.2010年,上海市农委和市财政局联合启动了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和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6.
2009年起,上海渔丰水产专业合作社和崇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攻关,开展中华绒螯蟹大规格生态养殖生产,采用生态养殖新技术成功摘掉了崇明乌小蟹不适之词。经过几年的养殖试验,不断总结完善已形成成熟的生态养殖技术,平均规格可达150-180g/只。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一、项目的目标和任务1、项目目标项目总结出中华绒螯蟹优质良种培育技术及鱼蟹套养技术等。新建苗种培育大公棚斤12大000眼㎡幼,建体苗并种培培育育成池12500-01亩60;只引/进公斤25大00  相似文献   

8.
<正>为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交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会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中国渔业政务网等媒体上,就产卵场修复、栖息地修复、增殖放流、生态净水、鱼道构建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开展宣传。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留言提出宝贵意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陈辉在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研究上获得新突破。他们所承担的江苏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中华绒螯蟹病害防治技术研究”目前通过江苏省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 随着特种水产品养殖的迅猛发展,仅江苏省去年中华绒螯蟹养殖面积已超过200万亩,成蟹产量5.9万吨。但中华绒螯蟹的病害一直困扰着广大养殖户。特别是死亡率高、危害大的暴发流行的“颤抖病”。陈辉等科技人员在苏州大学、无锡轻工大学和上海水产大学等有关专家教  相似文献   

10.
河蟹育苗经各地数十年的研究发展,各种“高深技术”日臻成熟并滥用:提前促熟、高温育苗、滥用抗生素、精饵投喂等手段花样翻新,不一而足。而目前河蟹育苗和养殖阶段分离、上下脱节的育养方式,给整个产业发展注入不安定因素,河蟹育苗微利亏本现象日益明显,超常规全人工培育成的苗种,进入多变自然环境中因不适外部环境巨变,存在变态成活率低,自然淘汰率高等诸多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怎样使生产各环节有机结合,育养一心,实现共生双赢,成为摆在广大从业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作为多年的水产技术人员,本文试从深层次剖析其中行业陋…  相似文献   

11.
<正> 养蟹生产中常有大眼幼体蜕皮变态为Ⅰ期幼蟹,约4天后上岸死亡的现象。作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分析认为,Ⅰ期幼蟹上岸死亡的原因主要有4:(1)蟹苗质量差(如日龄不足、淡化时间短、降温练苗时间不够、育苗期间高温催苗,造成暂养期间体质弱等);(2)室内育苗池和室外幼蟹池以及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过大;(3)不注重投饲;  相似文献   

12.
<正>福建省漳平市中华绒螯蟹江河放流增殖是从1989年开始尝试,1991年境内九龙江北溪主干流流域全面由渔民承包投苗放流增殖,至2009年,九龙江北溪及支流200公里,每年投放蟹苗450万-500万只,产量45-55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2004年九龙江北溪及支流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产品认证。这种不  相似文献   

13.
正人工增殖放流是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近些年不少省市按照农业农村部的要求向天然水域投放鱼、虾、蟹、龟鳖、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绒螯蟹仔蟹培育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土池培育、网箱培育和水泥池培育三种,简单归纳如下,供广大养殖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河蟹育苗经各地数十年的研究发展,各种“高深技术”日臻成熟并滥用:提前促熟、高温育苗、滥用抗生素、精饵投喂等手段花样翻新,不一而足。而目前河蟹育苗和养殖阶段分离、上下脱节的育养方式,给整个产业发展注入不安定因素。河蟹育苗微利亏本现象日益明显,超常规全人工培育成的苗种,进入多变自然环境中因不适外部环境巨变。存在变态成活率低,自然淘汰率高等诸多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怎样使生产备环节有机结合。育养一心,实现共生双赢。成为摆在广大从业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作为多年的水产技术人员,本文试从深层次剖析其中行业陋习。提出健康蟹苗获得育齐双利的几个阶段性措施.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最近,洪湖市滨湖办事处与江苏省百益水产品苗种有限公司联营在该处金塘村建起了蟹苗温控培育基地。基地培育的长江系人繁中华绒螯蟹早仔苗喜获成功,从而结束了本地河蟹养殖苗种长期外购的历史,极大地方便了河蟹养殖户,促进了河蟹生产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笔者2007年首次引种中华绒鳌蟹试养,当年获丰产,品质优佳.2009年开始探究中华绒鳌蟹与常规鱼类分开水体节水生态套养模式,通过三年的技术调整,对其产量、品质进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计分析,得出该养殖模式有节水、降用药、降饵料、品高价优等优点,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模式,可适量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中华名蟹     
《农民科技培训》2004,(4):22-22
  相似文献   

19.
<正> 一、看齿。①中华绒螯蟹前额齿尖,缺刻深,中间1个齿的缺刻特别深,而直额、狭额日本蟹种均不明显。③长江品系中华绒螯蟹第4侧齿较尖、明显,而辽蟹、闽蟹等第4侧齿略小或不明显。 二、看步足。①将蟹第1步足折向蟹身,并将第2节弯下,看第1节长短。长江蟹第1节较  相似文献   

20.
<正> 福建省古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于2000年进行“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技术试验”,取得平均亩产63kg,成活率75.1%,亩获纯利3614.8元的好成绩。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