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旋 《市场周刊》2004,(34):31-31
按照相关规定,明年1月1日我国将正式取消汽车进口配额。这是导致今年上半年许可证价格突然大幅跳水的关键性因素。但是,在许可证取消之后,不少进口车经销商又将面临一个问题——在“配额制”之后,“登记制”将取而代之,而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他们的命运将被进一步控制在汽车厂商手中。  相似文献   

2.
玄机一:“登记制”许可证制度交接。2005年以前,国家相关部门对进口车市场的种种政策规定就一直成为影响进口车市行情的“风向标”,现在看来,这一情况在今后市场上的表现将更加明显。按照我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的承诺:自2005年1月1日起取消汽车及其关键件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这意味着实施多年的进口车许可证制度将正式取消,但和广州之前不少进口车经销商担心的一样:  相似文献   

3.
《市场周刊》2004,(42):24-25
车市陷入低迷后,有关部门终于有了彻底整顿这一市场的理由:先是拟取消进口车配额制度,让近111万元的进口车许可证一路下滑到千元一张;10月29日开始的加息更将给汽车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些宏观政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提高资金的准入门槛来削减中小车商和经销商,从而便于有关部门的监控。进口车配额制度取消后,取而代之的可能将是实施进口车的“落地完税”和“登记制”两项制度,这意味着进口车商要有三倍于目前的现金流来支撑全年的进口车经营,这将给中小进口车商带来致命的打击,同样加息也将增加汽车厂商和经销商的运营成本。在车市经历“黑色拐点”后,这些政策会给车市带来什么样新拐点,也许取决于有关部门将给车市洗一副什么样的牌……  相似文献   

4.
进入2004年,大部分进口车经销商都惶惑不安地关注着市场动向,因为进口车配额在3月份集中发放的猜测不绝于耳。众所周知,配额一直在进口车市中扮演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角色,配额取消对进口车市场的影响无异于一场地震。难怪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进口车将是今年车市最大的未知数。曾经人人羡慕、堪称暴利行业的进口车生意,如今行情已一落千丈。车市在诸多变数的影响下,进口车商面临的经营风险上升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5.
小洁 《市场周刊》2004,(32):28-28
近几年来,进口车不断涌入国内,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对进口车,许多人一直抱以“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态度,而进口车也的确具有自身的优势,给国产车的销售造成一定压力。根据对WTO的承诺,明年将取消配额,一些消费者对此表现出盲目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新年钟声,2005年来临了,汽车市场上价格战战火飞扬的2004年终于过去了。那在2005年迎来的又将是什么呢?毋庸讳言,2004年的进口车市是非常惨淡的,一年全国进口汽车约为15万辆,车价全线下跌,经销商的利润猛挫,以致于部分进口车商不得不退出了这块阵地。当然,得益的还是直接消费者,这可归因于中国对加入WTO的承诺。2005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四年,按照中国政府的承诺,这一年中国要取消进口汽车许可证配额管理制度,同时进口车关税进一步下调。那么,2005年的进口车该卖什么价呢?  相似文献   

7.
进入2004年,大部分进口车经销商都惶惑不安地关注着市场动向,因为进口车配额在3月份集中发放的猜测不绝于耳.众所周知,配额一直在进口车市中扮演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角色,配额取消对进口车市场的影响无异于一场地震.难怪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进口车将是今年车市最大的未知数.曾经人人羡慕、堪称暴利行业的进口车生意,如今行情已一落千丈.车市在诸多变数的影响下,进口车商面临的经营风险上升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8.
今年1月,因厂家限产、消化库存以及进口车自动许可证换发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持续近1年的国产和进口汽车大幅度降价终于有所缓解,并有小幅度的上涨。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月份相比2004年12月份,市场上汽车平均价格上涨幅度为1.25%,其中国产车价格上涨幅度为1.82%,进口车价格基本持平,平均价格上涨幅度为0.1%。  相似文献   

9.
数字新闻     
《商业时代》2004,(7):9-9
奔驰降了30万 由于受今年年底国家将取消汽车产品进口配额管理消息的影响,多数进口车的价格已经开始下调。天津保税区一家进口商介绍,进口车的价格普遍下滑。其中原价147万元的奔驰S350现在只卖112万元;原价210万元的宝马760现售价仅182万元;原来108万元的林肯城市也下降到现在的90万元。另外,奥迪A8 3.0升排量以上车型的降幅在3.5万元至8万元之间。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稀土储量达亿吨,占世界的50%以上,中国稀土的80%储藏在内蒙古。稀土号称工业味精,在冶炼、制造业上用途极广。稀土也是内蒙古外贸出口的重要产品,2003年出口创汇2900多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同比又有所增长(主要是由于配额许可证的限制)。为了进一  相似文献   

11.
《光彩》2002,(1)
非关税壁垒 进口许可证要求及招标要求将于2005年被取消,所有的进口配额在2005年以前逐步被取消。 关税减让 工业产品的平均关税2004年降至8.9%。 农业产品的平均关税将降至15%,农产品进口和销售无须通过国营企业和中介机构。中国国内农业补贴上限为8.5%。取消对大麦、大豆、油菜籽、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棉花籽油的进口关税配额体制。 信息技术产品关税最迟将于2005年被取消。 贸易权 入世后的第一年,外资占少数股权的合资企业将全部获得进出口权,在加入WTO后头两年内进一步扩展至外资占多数股权…  相似文献   

12.
史红涛 《广告大观》2007,(4S):57-59
进入2006年以来,随着进口车配额被取消,国内汽车自主品牌的崛起,进口车和自主品牌汽车带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两年增速放缓之后又重新火了起来。2006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720万辆,稳居世界第二汽车消费大国。随着汽车成为大众消费品之一,中国开始进入汽车社会。  相似文献   

13.
降价的思考     
2004年是加入WT0后汽车领域过渡期的最后一年,由于一些政策需调整,加上汽车市场总体供求关系相对缓和,以及国产车快速发展以后与进口车互动互补关系的调整,今年的进口汽车市场将发生一些深层次的变化,而且变化之快超平一般人的想象。包括对进口车的重新市场定位,选型、定价、运作模式、经销体系、风险控制等方面,需要有适应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的新思路、新认识。过去许可证等因素是最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擅长于造越野车的三菱汽车将向市场投放一款小SUV——CX。该车明年将以进口车的方式引进到中国,而售价将下探到25万元以下。  相似文献   

15.
孙红 《市场周刊》2002,(1):22-22
临近岁末,本应是各大进口汽车销售商忙碌的时候,今年却显得异常冷清。数以千计的进口车带着配额准备进关。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4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大局已定。入世后的中国将实施一整套关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改革的方案,其中有关汽车市场方面,中国将通过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配额和许可证等限制,逐步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国内汽车市场;借鉴国外汽车行业先进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引进外来竞争机制。对我国汽车工业来说,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又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就关税方面来讲,在短期内和局部领域会给我国汽车工业带来阵痛,但将引起汽车产业政策、规则方面的调整,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和全面的。如果我们因势利导,加大调整和改革力度,在有限的保护期内,尽快融入世界汽车市场的大格局中去,可以使我国汽车工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正> 国务院决定,从今年4月1日起改革和调整我国的进口税收政策,总计6000多种进口商品中将有4000多种大幅度地降低关税,降幅达30%以上。同时,我国还将取消进口商品170余项的配额许可证和进口控制措施,占现行配额许可证管理商品的30%以上。我国的关税已连续多次降低,这次关税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降低关税为哪般?姜岩自今年4月1日起,我国进出口关税水平,已经由1994年的35.9%降至23%,此番降税范围涉及4000多个税种,占我国6000多种关税税目的2/3。同时,取消了170余项的进口商品的配额许可证和进口控制措施,占现行进口配额许...  相似文献   

19.
贺棋 《市场周刊》2005,(42):39-39
近几个月,在进口汽车市场中.由于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进口成本逐渐上升。中低端进口车成为车商的新宠,囊括了欧、美、韩、日等品牌。这些进口车要么是在关税配额等新政策促进下价格一路下跌的车型,要么是今年才低价进入中国市场的.从而改变了人们心目中固有的进口车价高高在上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1995年11月19日我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日本大孤公布了我国96年采取的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五项举措,其主要内容包括:4000多个税目降低进口关税,降幅不低于30%;取消170多项进口商品的配额许可证和进口控制措施,占现行此类商品的3成以上;同时考虑取消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机器设备的减免税优惠等。这将是我国在四年间第四次降低进口关税,也是降税税目最多,降低幅度最大的一次,同时也是我国在三年间第三次取消部分商品进口配额许可证。此次改革既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也是自身改革开放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我国改革开放的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