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丹儿 《中国外汇》2006,(12):14-15
近年来,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已经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而影响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由1994年“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的双重目标改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但12年一轮回之后,当我们重新审视开放国度下尤其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的中国经济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在经济垒球化的背景下,单一目标是不可行的,无论哪一国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都不能不顾及“经济增长、货币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重目标。在开放经济体中,四重目标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金融宏观调控的辩证统一体。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必须兼顾这四大目标,中国亦然。  相似文献   

2.
李福祥 《中国金融》1998,(4):6-7,17
人民币汇率的政策目标与趋势分析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福祥汇率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人民币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近年来由于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积累,已迫使央行并不能像发达国家货币当局一样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就曾强调“我国当前货币政策仍要坚持多目标,要注重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之间的全面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际融资》2016,(6):20-22
所谓货币政策,是各国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最终影响宏观经济走势的各种方针政策和措施.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经济增长、物价(币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类.在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币值、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矛盾,一国货币政策很难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因此,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始终是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中争议最多的问题.新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在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选择,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6.
赵远瑞 《甘肃金融》2001,(3):28-29,56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和核心问题 1995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严密、科学的法律条文规范了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就是"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法律规范的基本含义是: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以"稳定币值"为目标,这是货币政策所要追求和实现的基本目标;在坚持以"稳定币值"为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把"促进经济增长"放在货币政策的视野以内,正确处理货币政策目标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只有追求和实现"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币值"与"促进经济增长"不是并列的,也不是有主有从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而是以"稳定币值"为单一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究竟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还是“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对样本1978—2009年年度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信贷总量还是货币供应量都与经济增长目标存在正向的协整关系,并且都不与物价稳定目标存在协整关系,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最终目标只是经济增长而不包括物价稳定,即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效果是围绕经济增长来体现的,而币值稳定不能被认为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工。其中,财政政策的目标被定位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三个方面:而货币政策目标则是稳定币值、保持总量平衡、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稳定”是首要取向。这表明,和过去同时强调“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不同,今后的货币政策目标将更多地强调币值稳定。这是央行根据我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近年来由于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积累,已迫使央行并不能像发达国家货币当局一样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就曾强调"我国当前货币政策仍要坚持多目标,要注重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之间的全面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福建金融》2008,(1):5-10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大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现状,探讨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提出强化货币政策与财税、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管理流动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储蓄、消费、投资以及三次产业结构等宏观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均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