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丽 《北方经济》2021,(3):76-80
地方债作为区域货币、财政两大宏观调控政策主要的链接纽带,其规模适度可统筹协调两大政策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反之则会产生抑制作用.基于此,本文选取全国30个省区2010—2019年地方政府债务率、金融发展水平等10个指标建立门槛面板模型,从货币、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视角探寻地方政府举债的合理规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省份地方政府举债规模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唐云锋  刘清杰 《改革》2020,(5):80-93
地区所处经济阶段差异会使地方政府行为激励产生异质性,进而影响地区举债压力弹性。从经济阈值效应的独特视角,探究不同经济门槛区间压力波动引起的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变化,利用举债压力弹性解释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成因。基于我国283个地级市数据,构建门槛面板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经验检验。研究发现:从低到高的经济阈值区间下地方政府举债压力弹性翻倍增长,尤其是在第三经济阈值区间,举债规模扩张呈现加速度特征;财政压力对地方政府举债的刺激作用,只有在第三经济阈值区间才会得以释放;“土地财政”的存在强化了地方政府举债对压力变化的敏感度,并助推了地方政府举债压力的弹性波动。经济处于发达阶段的地方政府的举债压力敏感度,显著高于处于欠发达阶段的地方政府,因此,高水平的城市举债压力弹性及其潜在的债务风险应成为下一步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财政的困境与出路孟执芳我国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在扭转财政的两个比重下降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1996年财政收入达到73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高于GDP增长率(16.4%)近两个百分点,但财政的困境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财政...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已成为一种常态.适当的举债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管理不规范,导致了地方政府举债规模过大,反而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潜在的风险.本文试通过对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数量和规模正在超常增长和急剧累积.债务风险凸显.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已严重影响了本级财政的运转.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最大的潜在风险因素之一.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因此.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原因.并提出防范化解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长期以来.大部分地方政府依靠举债度日已成为公开秘密。  相似文献   

6.
王韶辉 《新财经》2013,(9):20-22
仅靠突击审计并非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长久之策,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权责不对等,以及《预算法》对地方政府举债的限制,是形成当前巨大隐性债务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7.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控,对于防范和化解潜在的财政金融风险,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深远意义.随着融资规模和政府债务的迅速增长,广州政府偿债风险日益加大,如不加控制,严格管理,必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影响财政的稳定运行,务必保持高度的警觉性,采取有效措施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齐条件下,任何经济活动都充满不确定性,财政作为一种政府经济活动也不例外.所谓地方财政风险就一般而言,是指地方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的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本身的缺陷和多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困难和损失的不确定性,由这种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风险  相似文献   

9.
适度举债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实施举债的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当地财政的承受、偿付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举债后对债务缺乏有效的管理,就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本文结合近年来对县级政府债务的审计实践,就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举债行为和债务管理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杨林 《中国经贸》2023,(10):28-30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探究财政分权体制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原因及其引发的后果,并创新性探索地方政府债务有序管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卞燕  李东升 《宁波经济》2012,(8):24-27,33
地方政府举债搞建设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着不小的作用。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大量举债,盲目扩大投资规模,从而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带来新的投资风险,给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埋下风险和隐患。本文立足于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发展和现状,从其管理体制上存在的缺陷与原因分析入手,剖析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建立政府债务项目管理指标体系、财政管理政府债务风险体系和公正性审计监督体系等三大体系,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防范与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规模过大,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举债的随意性与过度举债,财政入不敷出与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差是形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对此,应从建立健全政府担保、借款、投资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举债偿还机制,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等三个方面防范与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应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举债有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缓解年度间支出与需求相差过于悬殊的矛盾,也有助于实现城乡统筹、促进经济稳定和加快民主化进程。但地方政府举债能否最终实施,要充分考虑举债的风险以及举债所必备的基础和条件。作者认为,中国地方政府举债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不宜马上推行。当前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各项制度建设,并在“激励加约束”政策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地方债券市场。“激励”政策是指从法律上明确授予地方政府举债的权力,“约束”政策则要求省一级政府遵循严格的预算平衡规则,并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程序、使用方向进行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14.
文章剖析了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做法和经验,阐述了我国构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应该首先设计与自身财政体制相适应的债务管理制度,进而管理举债权限、方式和规模,实行预算约束,明确举债用途,加强债务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偿债准备金制度,最后要完善资本市场,规范财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地方债:高招还是险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允许地方政府举债,不仅是短期内完成经济刺激计划的需要,更是构建合理的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百年大计。  相似文献   

16.
为难的地方     
昱萱 《东北之窗》2010,(15):23-24
4万亿、5万亿……一直到了7万亿.地方债的数字几个月来迅速攀升。大规模的投资自然带来了地方政府居高不下的举债。“4万亿刺激计划”让地方政府过足了“有钱人”的瘾.而这种透支未来政府信用的行动.随之而来的就是财政风险。高达7万亿甚至更多的地方债务有可能会拖垮中国经济刚刚复苏的脚步。这一警示红灯也引起了决策层的注意.甚至有专家称.地方债将成为中国的“次贷危机”。  相似文献   

17.
随着赤字和债务规模的扩大,财政风险在积累,但近期财政风险不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公布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汇总后的财政赤字中没有包括中央代地方政府发债的地方财政赤字,公布的赤字数量和赤字率可能被低估了,另外,目前我国地方财政对地方债务的管理体制和机构都不健全,对此所带来的风险必须加以关注,并提出了加强地方财政债务和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 2015-2016 年的省级数据为样本,研究了财政信息和财政透明度对地方政府债务 限额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透明度仅对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有显著影响,而对置换 债务限额、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没有显著影响,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则会影响置换债务 限额、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此外,地方政府负债率对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直接影响 不显著,但通过财政透明度对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有显著间接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对地方 政府新增债务限额直接影响显著,但其通过财政透明度对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间接影响不显著。 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都显著,但两者作用方向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几年来,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缺口呈上升趋降,虽然现行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举债,但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其他方式来借债,如通过政府机构控制的企业举债等。这些债务虽然名义上不属于政府的债务,但在某些条件下极有可能转变为政府负担。因此,正确看待各种形式的政府债务以及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影响作一分析,将有助于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处理现存的政府债务,并寻找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办法。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对有关部门决策有所借鉴。 一、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相似文献   

20.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与地方开始正式意义上的财政分权制度,而在分税制下,由于"财权上移,事权下压"以及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愈加凸显。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财政分权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催生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