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开始稳步推进,人民币渐渐成为国际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可用于计价、贸易结算以及全球储备的货币。展望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一项长期战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邻国的广阔市场及美元本位制基础的松动,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新的机遇。人民币逐渐在外汇市场上发挥稳健实力,能够跨越国界并大量境外流通的特征,也让人民币向着成为世界货币的目标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2.
随着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在上海的启动,人民币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主导国际储备货币的趋势不可避免。要加速这一进程,只有尽快实现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成为港元的挂钩对象,利用港元的国际地位、采用人民币为港元发钞的储备金的途径,使人民币间接成为国际流通货币,从而实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长远。由于当今国际国内形势越发严峻,并且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文章以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数据为基期,结合汇率决定的经济学理论,并根据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外汇储备状况和央行的汇率政策等影响因素对汇率体制改革之后的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进行了预测。自“811”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富有弹性和市场化是重要特征,企业面临的汇率市场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规避这些潜伏的风险,帮助央行制定正确的汇率政策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通过对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的分析预测,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董媛  张宗领 《现代商业》2012,(22):65-66
2005年7月21日,我国央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0年6月19日又启动了二次汇改,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本文以这两次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为着眼点,探讨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2015年恰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特别提款权(SDR)进行5年一次的审查,人民币加入SDR问题再次引起各方重视和关注。中国为什么需要推动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加入SDR到底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好处?这成为人民币加入SDR的驱动因素。与此同时,人民币加入SDR也面临诸多阻碍。本文将着力分析人民币加入SDR的驱动因素以及现阶段人民币加入SDR面临的阻碍,并提出相关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浅析汇率     
2017年美元的几次加息成为人们的话题,这意味着美元对国际资本来说将更加具有吸引力,这一吸引力将促使美元价值抬高,同时削弱人民币的购买力,使人民币价值贬低。无论是美元的价值抬高还是人民币的价值贬低都聚焦在一个问题上,那就是汇率的波动变化。汇率被定义为两国货币的比率,它的变动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研究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具有非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强国有强币",如今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期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币的改革措施,人民币走向储备货币的问题再次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如何认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进程是我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重大国际金融战略所要慎重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强国有强币",如今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期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币的改革措施,人民币走向储备货币的问题再次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如何认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进程是我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重大国际金融战略所要慎重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矫健 《商》2013,(14):184-184,135
本文研究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尚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市场经济建设初期阶段。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攀升,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这一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现阶段的人民币真的达到了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了吗?是水到渠成还是拔苗助长?成为国际货币了就代表了国力的强盛和经济实力吗?国际上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有何反响?笔者认为时机不够成熟,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推进这件事,难保不成第二个"京沪高铁"。  相似文献   

10.
《商》2016,(13)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但是,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许多金融大鳄仍然狙击人民币,美国等西方大国仍然抵制人民币的发展,而中国在如此紧张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能否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呢?本文主要根据最近的货币战争来找寻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汇率有史以来第一次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也使我们相信,人民币价格的一个小的动作,会带来许多改革的需求;调整汇率形成机制。也因此有可能成为国内经济政策的一个转轨契机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在短短4个月内就有6个国家或地区与我国签订了6500亿人民币的互换协议,这引起了大量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甚至是有些人已经认为人民币达到了国际化的地位。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没能准确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真正内涵,因为货币互换并没有改变人民币还不可自由兑换的现状,也没有表明人民币已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更没有促使人民币成为各国的储备货币,因此,货币互换并等于人民币国际化。但货币互换的确使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3.
梁瑾 《中国市场》2012,(5):76-77
近一个时期以来,人民币汇率再度成为国内外经济界谈论的热点,并且从单纯的经济问题上升到了政治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已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理性地对人民币升值的时机、方式、制度安排等早做研究,将有助于我国在这一未来最大的国际金融政策的博弈中胜出,维护我国经济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我讲两个问题。人民币汇率和稀土问题。人民币汇率有三个观点。第一点,人民币汇率对外贸出口的杀伤力巨大。去年我们外贸出口下降了16.0%,是改革开放30年从来没有过的,改革开放30年在这之前有过两次下来,一次是1983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市场》2010,(33):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发表文章指出,只有国际储备货币才能够完全浮动,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完全浮动,将风险转嫁给储备货币持有国以及非储备货币国家。对于非储备国家来说,汇率水平、外汇储备水平永远达不到最优。因为这套制度是储备国家制定且有利于他们的。因此,人民币的汇率绝对不可能像国际储备货币那样完全浮动。或者说,在人民币成为一个国际储备货币之前,不能完全浮动。这也是1994年、2005年、2010年三次汇改给中国的基本启示。李扬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如果走一条不依赖其他货币的路,风险是很大的。在国际化起步阶段,人民币和美元一定程度上挂钩,汇率水平上还保持一定的升值预期和小幅升值,这才有吸引力,而且美元是外界持有人民币的一种保证。这就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朱若絮 《致富时代》2010,(3):146-146
本世纪初,围绕中国经济崛起及其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所进行的争论甚嚣尘上,一时间“中国衰退论”、“中国威胁论”等各种论调四处弥漫。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之争赫然走上历史舞台。这种争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环境的改变,时冷时热,但是始终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2010年人民币再次成为中关紧张关系升级的导火索,中美开始了新一轮的人民币汇率争论。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利弊问题,各方都有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2月26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加息无疑剑指通胀,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加息却让人民币和美元间的息差进一步拉大,极有可能导致热钱流入中国,这将使得中国未来市场更加紧张。  相似文献   

18.
台展亭 《现代商业》2012,(21):25-26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人民币不断实现货币职能和地域扩展的一个过程,其发展必经三个阶段:现钞流通和使用;成为周边地区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值、结算和流通货币,即区域化;成为储备货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本文从跨境人民币交易的最新进展着手,对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这一的重大事件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渐增强.2005年汇改之初到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到了18%.2010年6月19日,央行启动"二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小幅、渐进升值,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涉外企业被推到了汇率风险的前沿,汇率风险已经成为一种系统性、长期性、常态化的风险并影响着企业的日常运营.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人民币告别了只盯住美元波动的历史,改为盯住一揽子货币浮动。看10年漫长征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体一路升值。有外贸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我国外贸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期是从2004年开始的,因为这一年民营外贸企业成为"正规军",将"中国制造"推向全球市场。回顾十多年来的外贸进出口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